16日,「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第三场联合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深圳科创学院。深圳科创学院拥有约500名全职创业者和70个创业项目。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人中有70%是在校大学生,甚至有人只是在大三的暑假期间单独「空降」加入。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接受采访时直言,这里最欢迎的,反而是那些没有项目、没有团队、没有资源的「三无」青年。
16日,「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第三场联合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深圳科创学院。(大公文汇网记者卢静怡 摄)
「学院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一系列的配套。」于盈表示,学院提供从创业初期的人才匹配,到寻找痛点、构建产品的课程,再到工程实现、供应链、众筹、出海渠道等全链条支持。「我们有共享工厂、有系统工程课程、有顶尖的供应链资源,还有全球众筹平台的直接对接人。」她介绍,「在这里,年轻人只要有想法和干劲,就有人帮他把一张草图做成产品,再推到世界市场。」深圳科创学院拥有约500名全职创业者和70个创业项目。(大公文汇网记者卢静怡 摄)
深圳科创学院创业青年、极动智能创新XPOLAR公司创始人陈聪一坦言,对于青年创业者而言,最难的是三件事:「钱、供应链、产品定义。」他告诉记者,创新学院不仅有资金扶持,还有设备齐全的原型实验室,「一楼就能实现从激光切割、3D打印到打样的全过程,想法很快就可以变成现实。」
出海,是很多项目从第一天就设定的目标。学院目前70个项目中,超过60%是从立项开始就针对海外市场开发,主要面向欧美、日韩、中东等高消费或增长潜力大的地区。「我们不光帮他们找市场、联系渠道商、对接众筹平台,还会组团参加美国的消费电子展这样的国际展会。」
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接受采访。(大公文汇网记者卢静怡 摄)
于盈说,学院之所以能够支持这样的「硬件创业密集度」,离不开大湾区的科技供应链。「我们这边是硅谷迭代速度的10倍,成本却只有1/10」。另外就是庞大的工科人才储备。她说:「全国每年毕业生有1200万,40%是工科生,大湾区聚集了很多潜力。」
在学院的70个团队中,也有不少创始人来自香港高校,包括港大、港科大、理大等。于盈观察到,香港青年往往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思维方式,但在创业的「速度战」中,是否愿意「走出香港」,成为一大关键。
「在深圳三天可以做一次迭代,香港可能三个月才走一步。」于盈坦言,香港青年要适应这种速度感和「狼性文化」并不容易。但她也强调:「在我们这,没有老师打分,也没有学分,创业不是为了交差,而是为自己活着。真正能走出来的,是那些愿意不断试错、持续迭代的人。」
大文集团记者卢静怡 深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