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三場聯合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深圳科創學院。(大公文匯網記者盧靜怡 攝)
「學院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一系列的配套。」于盈表示,學院提供從創業初期的人才匹配,到尋找痛點、構建產品的課程,再到工程實現、供應鏈、眾籌、出海渠道等全鏈條支持。「我們有共享工廠、有系統工程課程、有頂尖的供應鏈資源,還有全球眾籌平台的直接對接人。」她介紹,「在這裏,年輕人只要有想法和幹勁,就有人幫他把一張草圖做成產品,再推到世界市場。」
深圳科創學院擁有約500名全職創業者和70個創業項目。(大公文匯網記者盧靜怡 攝)
深圳科創學院創業青年、極動智能創新XPOLAR公司創始人陳聰一坦言,對於青年創業者而言,最難的是三件事:「錢、供應鏈、產品定義。」他告訴記者,創新學院不僅有資金扶持,還有設備齊全的原型實驗室,「一樓就能實現從激光切割、3D打印到打樣的全過程,想法很快就可以變成現實。」
出海,是很多項目從第一天就設定的目標。學院目前70個項目中,超過60%是從立項開始就針對海外市場開發,主要面向歐美、日韓、中東等高消費或增長潛力大的地區。「我們不光幫他們找市場、聯繫渠道商、對接眾籌平台,還會組團參加美國的消費電子展這樣的國際展會。」

深圳科創學院副院長於盈接受採訪。(大公文匯網記者盧靜怡 攝)
于盈說,學院之所以能夠支持這樣的「硬件創業密集度」,離不開大灣區的科技供應鏈。「我們這邊是硅谷迭代速度的10倍,成本卻只有1/10」。另外就是龐大的工科人才儲備。她說:「全國每年畢業生有1200萬,40%是工科生,大灣區聚集了很多潛力。」
在學院的70個團隊中,也有不少創始人來自香港高校,包括港大、港科大、理大等。於盈觀察到,香港青年往往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思維方式,但在創業的「速度戰」中,是否願意「走出香港」,成為一大關鍵。
「在深圳三天可以做一次迭代,香港可能三個月才走一步。」於盈坦言,香港青年要適應這種速度感和「狼性文化」並不容易。但她也強調:「在我們這,沒有老師打分,也沒有學分,創業不是為了交差,而是為自己活着。真正能走出來的,是那些願意不斷試錯、持續迭代的人。」
大文集團記者 盧靜怡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