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星期三
会务资讯
湾区媒体内蒙古行|包头稀土产业龙头引领 正成全球「磁芯」供应中心 金力永磁年产能将达4万吨占全球12% 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蒙古行联合采访团近日走进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在一片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内,机器轰鸣,生产线有序运转,一块块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从这里诞生,发往世界各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众多领域。这里便是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该基地未来年产能将达到4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2%。


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秦俊峰向采访团介绍情况。

  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秦俊峰向采访团介绍,该公司一、二期年产 2万吨项目已全面投产,三期年产2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绿色制造项目也已正式开工,第三期总投资达10.5亿元。

  扩生产规模 推动技术创新

  秦俊峰说,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更将推动公司在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金力永磁与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压缩机、风力发电等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稀土中的一些粉末原材料。

  「我们的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风力发电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秦俊峰向采访团介绍道。据悉,钕铁硼永磁材料可以让空调耗电降低30%,让新能源汽车电机以更小体积迸发更强动力。每天有50多吨高性能磁材从金力永磁包头基地发往全球。据了解,该公司45%的产品用于变频空调,35%流向汽车领域。

  同时,金力永磁还积极布局具身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轨道交通等领域。该公司正在研发的48SH无重稀土材料,将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带来材料应用革命。

  稀土储量丰富 产业环境优越

  包头作为中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稀土储量丰富,且品种齐全,为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保障。


稀土金属的一些原材料。

  金力永磁选择落户包头,正是看中了这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环境。「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秦俊峰对采访团表示。在包头,像金力永磁这样的稀土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构成了包头稀土产业的庞大集群。

  包头稀土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企业数量的增加上,更体现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的日益完善。从稀土原材料的开采、冶炼,到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生产,再到稀土应用产品的制造,包头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加大研发投入 注重节能减排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致力于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秦俊峰说,在生产过程中,公司注重节能减排,采用了一系列环保技术和工艺,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稀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这为包头稀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越来越多创新成果落地,包头这片稀土资源富集地,正从原材料输出地蜕变为全球高端制造的「磁芯」供应中心,为中国制造装上最硬核的「中国芯」。

 

【特稿】沙海变宝地:生态绿洲 光伏长城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以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林草植被覆盖率还不足两成,经过25年的不懈治沙,今年林草植被覆盖率将超越六成。沙漠变绿洲,吸引在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返乡发展旅游业,希望通过沙漠旅游反哺生态治理,让沙漠治理可持续。


摩托车等娱乐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据了解,达拉特旗现有林地282万亩(残次林153万亩),草地456万亩,林草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7%上升至58.4%,库布其沙漠治理率由2000年的61%提升到79.5%。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达拉特旗在治沙路上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

  生态与旅游发展并重

  在达拉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现场,达拉特旗能源局干部杨超介绍说,当地通过多种模式进行治沙,包括林草水利等项目治沙、新能源企业治沙、农牧民防沙治沙等。到 2025年,将实现境内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 62.1%,库布其沙漠治理率提高至 83.6%。


远眺沙漠,遍地光伏。

  达拉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主要布局在库布其沙漠和南部干旱硬梁区。在库布其沙漠,规划总长133公里,平均宽约25公里、装机规模2,700 万千瓦的「光伏长城」,板下治理84万亩、异地治理128万亩。杨超提到,力争到2030年,全旗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700万千瓦,综合治理面积292万亩,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同增效。

  在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景区,旅游区总经理李方介绍,经过 20 年的经营与发展,银肯塔拉景区已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 生态与旅游发展并重,以原生态为未来度假特色。在生态方面,从2004年开始治理沙漠,目前银肯塔拉景区内已经完成7万余亩的沙漠绿化,实现了对10万亩沙漠的实际生态控制。在旅游方面,近年来景区的旅游市场影响力逐年增大且进步较快,2019 年接待12万套票购买人次,2023年接待游客 25.6 万套票购买人次,景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沙漠旅游产品体系。

  李方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她取得硕士学位后决定回到家乡达拉特旗。她坦言,「返乡所做的事情就是在父辈们治沙的成果上,继续发展旅游产业,让家乡更富裕,并通过沙漠旅游反哺生态治理,让沙漠治理可持续。这也让我在这片沙窝子里找到了坚守下来的价值。」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乔辉、王月 内蒙古报道 图:香港文汇报记者王月 摄

湾区媒体内蒙古行|包头稀土产业龙头引领 正成全球「磁芯」供应中心 金力永磁年产能将达4万吨占全球12% 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