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新闻中心
2025重走滇缅公路媒体行|采访活动启程 共忆抗战烽火岁月

10月27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挖掘滇缅公路在抗战中的伟大历史意义,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云南媒体的合作交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开展的“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在昆明启程。

  滇缅公路在抗战时期被誉为“抗战输血管”和“民族生命线”,它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热血与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旨在通过媒体的视角,深入挖掘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滇缅公路的重要意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面向未来。

  本次活动邀请了包括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的15名记者、中央及省级媒体如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云南网等,以及香港商报等香港媒体参与,构建了全方位的宣传格局。

  当日,媒体团前往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参观并感受这一标志性地点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接着,参观车家壁滇缅公路雕塑群,通过雕塑艺术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后,前往西山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献花并参观展览,缅怀南洋华侨机工的英勇事迹。

  后续行程中,媒体团还将前往保山、大理、德宏等地,继续深入挖掘滇缅公路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此次“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将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滇缅公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这条86年前的生命线 由南侨机工运输 援华飞虎队守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沿海城市相继失陷,中国海岸线被日军封锁,国际上援助的物资与军火均不能运进内陆。此时,中国急需一条新的运输通道,来转运那些援华的战略物资。于是,国民政府同英、缅政府会商后,决定修建从西南门户昆明到缅甸腊戍的公路。这条路全长1146.1公里,被称为滇缅公路,这是一条被血肉铸成的路。

    滇缅公路80%的工程,都要在崇山峻岭间进行,近三分之一的路段要在崖壁上开凿。当年美国的工程专家断言,即使拥有最现代化的装备,要想在这片崎岖的地区修通一条公路,至少需要7年。

    由于当时青壮年大多已参军,因此建造公路的主力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自带工具、衣物和粮食,最远的要徒步走上200公里赶来工地。他们前后20多万人,仅仅花费9个月便完工了。滇缅公路成了当时中国的重要运输通道,为及时转运战略物资、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南侨赤子 功勋永存

   1939年2月7日,时任南洋华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报纸上发布《南洋华侨筹赈祖国总会第六号公告》,征集相关汽车驾驶员与维修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支持滇缅公路运输工作。此后,不少家境殷实、工作良好的华侨青年踊跃报名,告别亲友奔赴中国支援抗战。

   据统计,1939年至1942年,共约3200名来自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等国的南侨机工来到中国支援,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值得一提的是,招募、选拔和集结南侨机工的核心机构是设在新加坡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南侨机工回国主要有三条路线,分别是经由越南、缅甸和香港。这意味着有一部分机工是乘坐海船抵达香港后,再辗转前往云南昆明集结。

   前后一共有9批南侨机工,肩负起运输物资的重担。他们在滇缅公路运输机枪、炮弹、汽车、汽油、药品等重要战略物资共计50多万。其中有1000余人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幸存的南侨机工,部分复员回到南洋,部分留下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虽然这群南侨机工英雄已全部离世,但他们并没有被遗忘。昆明五华区新闻里社区,藏着一座小而深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在这里,第九批南侨机工韩仕元的儿媳蒋玲华展示了一叠叠厚厚的珍贵史料和照片,讲述了其公公韩仕元作为南侨机工归国时的点点滴滴,他会开车、修车甚至修飞机,在滇缅公路服务时曾3次受嘉奖。

“飞虎”扬名 援华抗日

   香港警方的特别任务连(sdu)因徽章标志是一只插着翅膀的老虎,通常被香港人亲暱地称为“飞虎队”。而80多年前的另一支“飞虎队”,核心任务是保护滇缅公路。1941年,一大批美国青年飞行员在美军少将陈纳德的率领下,组成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到中国,他们也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飞虎队”。

   当时,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使用的是P-40战斗机,战斗机的机头画着鲨鱼头像,十分醒目。但昆明民众没怎么见过鲨鱼,将画像错认为老虎,一些记者将航空队称为“飞老虎”。陈纳德认为这个名字不错,于是在设计军标时,就以“Flying Tigers”为图案,“飞虎队”因此扬名。数据显示,1942年至1945年间,“飞虎队”共摧毁日机2900余架,击沉击毁日本商船223万吨、日本海军舰艇44艘,击毙日军6.7万人。

   1942年5月,日军攻入缅甸和滇西,滇缅公路被迫中断。中美商定开辟“空中补给走廊”,决定用这条航空线路来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华人机师陈炳靖是当时“飞虎队”12名华人中的其中一位,当时年仅25岁的他驾驶着战斗机守护这条“驼峰航线”,为同伴护航防止被日军击落。战后,陈炳靖因伤弃空军职务。1959年,陈炳靖随太太到香港定居,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病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滇缅公路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英勇善战的历史。在修筑公路上牺牲的无数人民,在运输路上牺牲的南侨机工,在空中守护滇缅公路的飞虎队,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值得后人景仰。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 

来源:云南网,橙新闻,香港文汇报

2025重走滇缅公路媒体行|采访活动启程 共忆抗战烽火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