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深入挖掘滇緬公路在抗戰中的偉大歷史意義,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與雲南媒體的合作交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講好中國故事,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開展的「重走滇緬公路」 主題採訪活動在昆明啟程。

滇緬公路在抗戰時期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和「民族生命線」,它承載著無數中華兒女的熱血與犧牲,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次「重走滇緬公路」 主題採訪活動,旨在通過媒體的視角,深入挖掘這段歷史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瞭解滇緬公路的重要意義,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面向未來。
本次活動邀請了包括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的15名記者、中央及省級媒體如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新華社雲南分社、雲南日報、雲南網等,以及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香港01、 明報、橙新聞、 鳳凰衛視、 香港有線電視、 香港商報等香港媒體參與,構建了全方位的宣傳格局。

當日,媒體團前往滇緬公路零公里紀念碑,參觀並感受這一標誌性地點所承載的歷史記憶。接着,參觀車家壁滇緬公路雕塑群,通過雕塑藝術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之後,前往西山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獻花並參觀展覽,緬懷南洋華僑機工的英勇事蹟。
後續行程中,媒體團還將前往保山、大理、德宏等地,繼續深入挖掘滇緬公路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此次「重走滇緬公路」主題採訪活動,將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滇緬公路的歷史意義,激發全社會的愛國主義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這條86年前的生命線 由南僑機工運輸 援華飛虎隊守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迅速佔領了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沿海城市相繼失陷,中國海岸線被日軍封鎖,國際上援助的物資與軍火均不能運進內陸。此時,中國急需一條新的運輸通道,來轉運那些援華的戰略物資。於是,國民政府同英、緬政府會商後,決定修建從西南門戶昆明到緬甸臘戍的公路。這條路全長1146.1公里,被稱為滇緬公路,這是一條被血肉鑄成的路。

滇緬公路80%的工程,都要在崇山峻嶺間進行,近三分之一的路段要在崖壁上開鑿。當年美國的工程專家斷言,即使擁有最現代化的裝備,要想在這片崎嶇的地區修通一條公路,至少需要7年。
由於當時青壯年大多已參軍,因此建造公路的主力多為老人、婦女和孩子,他們自帶工具、衣物和糧食,最遠的要徒步走上200公里趕來工地。他們前後20多萬人,僅僅花費9個月便完工了。滇緬公路成了當時中國的重要運輸通道,為及時轉運戰略物資、取得抗戰最終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南僑赤子 功勳永存
1939年2月7日,時任南洋華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在報紙上發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總會第六號公告》,徵集相關汽車駕駛員與維修的華僑青年回國服務,支持滇緬公路運輸工作。此後,不少家境殷實、工作良好的華僑青年踴躍報名,告別親友奔赴中國支援抗戰。

據統計,1939年至1942年,共約3200名來自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等國的南僑機工來到中國支援,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值得一提的是,招募、選拔和集結南僑機工的核心機構是設在新加坡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南僑總會)。南僑機工回國主要有三條路線,分別是經由越南、緬甸和香港。這意味著有一部分機工是乘坐海船抵達香港後,再輾轉前往雲南昆明集結。
前後一共有9批南僑機工,肩負起運輸物資的重擔。他們在滇緬公路運輸機槍、炮彈、汽車、汽油、藥品等重要戰略物資共計50多萬。其中有1000餘人在滇緬公路沿線英勇犧牲。倖存的南僑機工,部分復員回到南洋,部分留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

雖然這群南僑機工英雄已全部離世,但他們並沒有被遺忘。昆明五華區新聞裏社區,藏著一座小而深的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紀念館。在這裏,第九批南僑機工韓仕元的兒媳蔣玲華展示了一疊疊厚厚的珍貴史料和照片,講述了其公公韓仕元作為南僑機工歸國時的點點滴滴,他會開車、修車甚至修飛機,在滇緬公路服務時曾3次受嘉獎。
「飛虎」揚名 援華抗日
香港警方的特別任務連(sdu)因徽章標誌是一只插著翅膀的老虎,通常被香港人親暱地稱為「飛虎隊」。而80多年前的另一支「飛虎隊」,核心任務是保護滇緬公路。1941年,一大批美國青年飛行員在美軍少將陳納德的率領下,組成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來到中國,他們也被中國人民親切地稱為「飛虎隊」。

當時,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使用的是P-40戰鬥機,戰鬥機的機頭畫著鯊魚頭像,十分醒目。但昆明民眾沒怎麼見過鯊魚,將畫像錯認為老虎,一些記者將航空隊稱為「飛老虎」。陳納德認為這個名字不錯,於是在設計軍標時,就以「Flying Tigers」為圖案,「飛虎隊」因此揚名。數據顯示,1942年至1945年間,「飛虎隊」共摧毀日機2900餘架,擊沉擊毀日本商船223萬噸、日本海軍艦艇44艘,擊斃日軍6.7萬人。
1942年5月,日軍攻入緬甸和滇西,滇緬公路被迫中斷。中美商定開闢「空中補給走廊」,決定用這條航空線路來代替滇緬公路,繼續為中國提供抗戰物資。華人機師陳炳靖是當時「飛虎隊」12名華人中的其中一位,當時年僅25歲的他駕駛著戰鬥機守護這條「駝峰航線」,為同伴護航防止被日軍擊落。戰後,陳炳靖因傷棄空軍職務。1959年,陳炳靖隨太太到香港定居,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病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滇緬公路見證了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團結一致英勇善戰的歷史。在修築公路上犧牲的無數人民,在運輸路上犧牲的南僑機工,在空中守護滇緬公路的飛虎隊,他們的愛國、奉獻精神值得後人景仰。這一段歷史,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
來源:雲南網,橙新聞,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