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星期一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良心:一分鐘改變歷史(中)

   張祖武在危急關頭果斷炸橋,阻擋了日軍機械化部隊渡江侵入西南大後方腹地,被史學家稱為「一分鐘改寫了歷史」。但是,惠通橋被炸雖然一時阻住了日軍機械化大部隊,日軍過江東進的危險卻並未就此消除。

易浚華打響了惠通橋保衛戰第一槍。作者供圖

  惠通橋剛剛被炸,日軍第146聯隊聯隊長今崗也率領的日軍坂口支隊大部隊殺到了西岸,據說距橋頭僅僅200米。今崗也眼看大橋被炸斷墜江,惱羞成怒之下將怒氣發洩到難民頭上。他命令日軍向在橋頭未及渡江的數以百計的車輛和大批難民瘋狂掃射。很多難民跳江逃命,被捲入滔滔江水。今崗也餘怒未消,命令在橋頭的松本大隊率部找渡口強渡過江,佔領惠通橋東岸高地,掩護工兵在江面架設浮橋。而此前趕到江邊的日軍金氏少佐率領的第146聯隊第2大隊的兩個中隊已在惠通橋上游數公里處的淺灘武裝渡江。

  當時,怒江「水勢低落,河幅僅八十公尺」,有「渡口十餘處、徒涉場三四處,布於廿公里之正面,空隙甚多」。而東岸的中國守軍兵力單薄,軍心渙散。惠通橋東橋頭一帶的怒江防線上只有雲南省綏靖公署步兵第6旅和滇緬公路上的警備中隊等零散人馬。這些七拼八湊的部隊不堪一擊,整個防線就像紙糊的一樣脆弱。

  金氏少佐指揮的日軍在炮火掩護和工兵的協助下,使用兩艘橡皮艇和簡易木筏輪番強渡。有些兇悍的日軍甚至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徒步涉水渡江。到當天傍晚時分,日軍幾乎未遇什麼扺抗就渡過了二三百人,並順利控制了橋頭堡和臨江的黑崖山高地。他們試圖攀上江岸更高的大山頭山崖,往惠通橋東橋頭行進,同在惠通橋被炸前混過江的便衣小隊會合,佔領惠通橋附近東岸高地,掩護日軍工兵在怒江水勢比較平穩處架設浮橋。惠通橋兩岸的地形極為複雜,山勢陡峻。東岸的大坪子和老魯田地勢陡峭。特別是此段怒江岸邊的大山頭山岩如刀削,崖壁十分險峻,是怒江東岸的天然屏障。日軍要想攀上大坪子和老魯田一帶陡峭的大山頭,卻仍然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果然,就在過江日軍沿大山頭山坡往上衝擊時,遭到了山頂上突如其來的小股中國軍隊的迎頭痛擊。一下被打懵了的日軍以為東岸已有充分準備,便沒有馬上再發動大規模渡江。這就給中國增援部隊爭取到了極其寶貴的布防時間。

  據後來多方提供的情況證實,最先到達惠通橋東岸阻擊日軍的,是宋希濂第11集團軍第71軍第36師第106團第1營營長易浚華率領的不足兩個排的尖兵連。這支尖兵為何此時從天而降,事情還要從源頭重慶說起。身在重慶的蔣介石得知日軍正快速衝向惠通撟的緊急軍情後,一直坐臥不安。他在5月3日兩次急電駐守昆明的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要宋「火速調部,疾進滇西,堵截日軍」,但宋遲遲沒有報告調兵部署。蔣介石熬到4日下午,又按捺不住直接給宋希濂掛電話,厲聲命令他立即調遣昆明附近所有野戰部隊西進惠通橋一線堵截日軍。宋希濂第11集團軍麾下共有兩個正規軍:第66軍和第71軍。第66軍此前已調入遠征軍,在緬甸戰場遭遇重創,潰不成軍敗回國內,遭人唾罵,令他蒙羞。他正從川康地區緊急調回另一支主力第71軍前往滇西雪恥,但第71軍尚未趕回。宋希濂無兵可調,心急如焚。

  宋希濂接到老蔣電話前,剛得知第71軍的前鋒第36師已於5月3日晚間從西昌趕到了祥雲。第36師是抗戰初期國民黨軍中的精銳部隊,也是宋希濂帶出來、信得過的老部隊。36師的到來令宋希濂如釋重負,他立即命令第36師師長李志鵬率部全員趕赴惠通橋阻擊日軍。第36師原先接到命令是到祥雲準備前往緬甸增援,全師從地處川南群山中的西昌徒步南下,強行軍趕到祥雲,官兵已人困馬乏,疲憊不堪。師長李志鵬接到命令仍毫不猶豫下令全師立即出發。祥雲到惠通橋的距離約有200公里,沒有車輛不行。可是當時緊急調集的車輛只夠搭載兩個連,師長李志鵬只好帶着兩個連率先出發。幸好該師的先頭部隊第106團在團長熊正詩率領下已於5月4日從楚雄到了保山。李志鵬命令106團率先以最快速度趕往惠通橋。但在剛遭受大轟炸的保山更加弄不到車輛,熊正詩只好命令第1營營長易浚華率領營部的人和迫擊炮排的16個兵分乘好不容易搞來的兩輛商車先行當尖兵打前站。

  易浚華是一位身經多次惡戰的戰鬥精英,經歷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和富金山血戰等戰役。他率領的尖兵小隊沿滇緬公路迎着從西南來的逃難人流車流逆向行進,走走停停,5月4日半夜才走到施甸縣水長鄉的七〇七村。 七〇七村因滇緬公路從昆明至此處的公路里程碑顯示為707公里而得名。從七○七村往西南就是靠怒江的太平鎮老魯田村和大坪子村,從七〇七上去盤山公路已完全被西來的人車洪流阻塞,汽車再也開不了一步。情況緊急,易浚華只能帶隊丟開汽車強行軍,走了30公里崎嶇山路,才於5日拂曉趕到惠通橋東岸的老魯田。

  老魯田是惠通橋所在怒江東岸的一個村,境內江邊地形以山地為主。緊鄰江邊的地勢險要,地形複雜,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體垂直高度超過30米,表面由堅硬的花崗岩構成。橫亘惠通橋東北方向的大山頭十分險峻,形如刀削,形成東岸的天然屏障,與西岸聳入雲天的臘勐松山共同構成怒江天塹,成為滇緬公路過江的關鍵樞紐。經過老魯田到一丘田,站在這裏的大山頭山頂,腳下深處是怒江,橫臥在怒江上的惠通橋清晰可見。對面就是松山。松山居高臨下扼守着滇緬公路。

  從老魯田山頂下到怒江峽谷中的惠通撟還有約20公里。海拔從1,534米降到738米。路面全部由石頭鋪成,人稱「石塘路」。下去峽谷很深,一路繞來繞去盤下谷底,上午10時許才到達惠通橋上方大坪子村高地。怒江峽谷在此段深切,江水在峽谷中奔流,水流湍急,形成「天塹」之勢。從這裏下到橋邊還需要幾十分鐘,不過惠通橋附近整個江峽的混亂情況已盡收眼底。

  易浚華看到惠通橋頭一片混亂,就安排6個戰士前往橋頭打探情況並協助守橋,自己帶領營部的人和另外10個戰士,以散兵隊形持槍沿江邊朝惠通橋上游一些能蹚水過河的渡口搜索前進,勘察地形構築第一道陣地。不久他們就聽到惠通橋被炸的聲音,緊接着就發現有日軍開始在他們正前往巡查的淺水江段渡江。易浚華看到渡江日軍有上千,自己方面才幾十人,無法同渡江日軍正面對抗,只能一面派人前去呼叫援軍,一面選擇日軍上坡必經埡口埋伏,給日軍突然襲擊,延拖時間,等待援軍。於是就有了讓日軍被突然被打懵的一幕。易浚華打響了惠通橋之戰第一槍。

相關鏈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66555827590533120.html

標籤:
香港文匯報|良心:一分鐘改變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