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武在危急关头果断炸桥,阻挡了日军机械化部队渡江侵入西南大后方腹地,被史学家称为「一分钟改写了历史」。但是,惠通桥被炸虽然一时阻住了日军机械化大部队,日军过江东进的危险却并未就此消除。
易浚华打响了惠通桥保卫战第一枪。作者供图
惠通桥刚刚被炸,日军第146联队联队长今岗也率领的日军坂口支队大部队杀到了西岸,据说距桥头仅仅200米。今岗也眼看大桥被炸断坠江,恼羞成怒之下将怒气发泄到难民头上。他命令日军向在桥头未及渡江的数以百计的车辆和大批难民疯狂扫射。很多难民跳江逃命,被卷入滔滔江水。今岗也余怒未消,命令在桥头的松本大队率部找渡口强渡过江,占领惠通桥东岸高地,掩护工兵在江面架设浮桥。而此前赶到江边的日军金氏少佐率领的第146联队第2大队的两个中队已在惠通桥上游数公里处的浅滩武装渡江。
当时,怒江「水势低落,河幅仅八十公尺」,有「渡口十余处、徒涉场三四处,布于廿公里之正面,空隙甚多」。而东岸的中国守军兵力单薄,军心涣散。惠通桥东桥头一带的怒江防线上只有云南省绥靖公署步兵第6旅和滇缅公路上的警备中队等零散人马。这些七拼八凑的部队不堪一击,整个防线就像纸糊的一样脆弱。
金氏少佐指挥的日军在炮火掩护和工兵的协助下,使用两艘橡皮艇和简易木筏轮番强渡。有些凶悍的日军甚至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徒步涉水渡江。到当天傍晚时分,日军几乎未遇什么扺抗就渡过了二三百人,并顺利控制了桥头堡和临江的黑崖山高地。他们试图攀上江岸更高的大山头山崖,往惠通桥东桥头行进,同在惠通桥被炸前混过江的便衣小队会合,占领惠通桥附近东岸高地,掩护日军工兵在怒江水势比较平稳处架设浮桥。惠通桥两岸的地形极为复杂,山势陡峻。东岸的大坪子和老鲁田地势陡峭。特别是此段怒江岸边的大山头山岩如刀削,崖壁十分险峻,是怒江东岸的天然屏障。日军要想攀上大坪子和老鲁田一带陡峭的大山头,却仍然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果然,就在过江日军沿大山头山坡往上冲击时,遭到了山顶上突如其来的小股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一下被打懵了的日军以为东岸已有充分准备,便没有马上再发动大规模渡江。这就给中国增援部队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布防时间。
据后来多方提供的情况证实,最先到达惠通桥东岸阻击日军的,是宋希濂第11集团军第71军第36师第106团第1营营长易浚华率领的不足两个排的尖兵连。这支尖兵为何此时从天而降,事情还要从源头重庆说起。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得知日军正快速冲向惠通挢的紧急军情后,一直坐卧不安。他在5月3日两次急电驻守昆明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要宋「火速调部,疾进滇西,堵截日军」,但宋迟迟没有报告调兵部署。蒋介石熬到4日下午,又按捺不住直接给宋希濂挂电话,厉声命令他立即调遣昆明附近所有野战部队西进惠通桥一线堵截日军。宋希濂第11集团军麾下共有两个正规军:第66军和第71军。第66军此前已调入远征军,在缅甸战场遭遇重创,溃不成军败回国内,遭人唾骂,令他蒙羞。他正从川康地区紧急调回另一支主力第71军前往滇西雪耻,但第71军尚未赶回。宋希濂无兵可调,心急如焚。
宋希濂接到老蒋电话前,刚得知第71军的前锋第36师已于5月3日晚间从西昌赶到了祥云。第36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中的精锐部队,也是宋希濂带出来、信得过的老部队。36师的到来令宋希濂如释重负,他立即命令第36师师长李志鹏率部全员赶赴惠通桥阻击日军。第36师原先接到命令是到祥云准备前往缅甸增援,全师从地处川南群山中的西昌徒步南下,强行军赶到祥云,官兵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师长李志鹏接到命令仍毫不犹豫下令全师立即出发。祥云到惠通桥的距离约有200公里,没有车辆不行。可是当时紧急调集的车辆只够搭载两个连,师长李志鹏只好带着两个连率先出发。幸好该师的先头部队第106团在团长熊正诗率领下已于5月4日从楚雄到了保山。李志鹏命令106团率先以最快速度赶往惠通桥。但在刚遭受大轰炸的保山更加弄不到车辆,熊正诗只好命令第1营营长易浚华率领营部的人和迫击炮排的16个兵分乘好不容易搞来的两辆商车先行当尖兵打前站。
易浚华是一位身经多次恶战的战斗精英,经历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富金山血战等战役。他率领的尖兵小队沿滇缅公路迎着从西南来的逃难人流车流逆向行进,走走停停,5月4日半夜才走到施甸县水长乡的七〇七村。 七〇七村因滇缅公路从昆明至此处的公路里程碑显示为707公里而得名。从七○七村往西南就是靠怒江的太平镇老鲁田村和大坪子村,从七〇七上去盘山公路已完全被西来的人车洪流阻塞,汽车再也开不了一步。情况紧急,易浚华只能带队丢开汽车强行军,走了30公里崎岖山路,才于5日拂晓赶到惠通桥东岸的老鲁田。
老鲁田是惠通桥所在怒江东岸的一个村,境内江边地形以山地为主。紧邻江边的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体垂直高度超过30米,表面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横亘惠通桥东北方向的大山头十分险峻,形如刀削,形成东岸的天然屏障,与西岸耸入云天的腊猛松山共同构成怒江天堑,成为滇缅公路过江的关键枢纽。经过老鲁田到一丘田,站在这里的大山头山顶,脚下深处是怒江,横卧在怒江上的惠通桥清晰可见。对面就是松山。松山居高临下扼守着滇缅公路。
从老鲁田山顶下到怒江峡谷中的惠通挢还有约20公里。海拔从1,534米降到738米。路面全部由石头铺成,人称「石塘路」。下去峡谷很深,一路绕来绕去盘下谷底,上午10时许才到达惠通桥上方大坪子村高地。怒江峡谷在此段深切,江水在峡谷中奔流,水流湍急,形成「天堑」之势。从这里下到桥边还需要几十分钟,不过惠通桥附近整个江峡的混乱情况已尽收眼底。
易浚华看到惠通桥头一片混乱,就安排6个战士前往桥头打探情况并协助守桥,自己带领营部的人和另外10个战士,以散兵队形持枪沿江边朝惠通桥上游一些能蹚水过河的渡口搜索前进,勘察地形构筑第一道阵地。不久他们就听到惠通桥被炸的声音,紧接着就发现有日军开始在他们正前往巡查的浅水江段渡江。易浚华看到渡江日军有上千,自己方面才几十人,无法同渡江日军正面对抗,只能一面派人前去呼叫援军,一面选择日军上坡必经垭口埋伏,给日军突然袭击,延拖时间,等待援军。于是就有了让日军被突然被打懵的一幕。易浚华打响了惠通桥之战第一枪。
相关链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6655582759053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