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星期二
会务资讯
香港文汇报|良心:铁血江防茶马渡(上)

 怒江劈开滇西群山时,在惠通桥所在地段拐出一道苍劲的弧线。这道弧线,既是地理的天堑,更是精神的坐标。滇缅公路沿着这条怒江峡谷的弧线盘旋,江水撞击礁石的轰鸣紧紧相随。这就是劈开横断山脉的大江和远征军在施甸境内铸造的125公里江防线——拱卫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核心防线。

惠通桥阻击战胜利后,为了有效遏制滇西日军强渡怒江进攻西南大后方,由当时驻防云南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率所统第71军、第6军等部数万人沿江设防,在美国支持下建立坚固屏障,与日军形成长达两年多的隔江对峙之势。据当年媒体报道,怒江河谷的中国远征军江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盟军在中印缅战场设置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和坚守时间最长的战略防线,被誉为攻不破的“东方马其诺”防线。这条防线的形成,有效遏制了日军对我国西南大后方的进犯。同时也为20万中国远征军的重组和训练赢得了时间,为1944年滇西、缅北大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自北向南纵贯云南西部的怒江峡谷,北接西藏、南通缅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从大理、保山经过腾冲、龙陵、德宏,前往缅甸、印度的茶马驿道的必经要道。千万年的地壳错动和水流切割,造就了该区域巨大的地形落差——河谷海拔高程仅600余米,而两岸的陡峭山脊则往往在3,000米以上,高差悬殊达2,000多米,素被世人称作是“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的险绝之地。

据当时留下的诸多史料记载,中国远征军的怒江东岸防线沿怒江北起泸水以上,南至龙陵滚弄以南,长达400公里。在沿江防线上,大凡可由西向东通行的桥梁渡口和山口要隘,均派重兵防守,并组织当地民工抢修了大量的碉楼暗堡和战壕掩体等防御工事。在这条防线上修建的作战防御设施,大小共有20余组(群)之多。当年惠通桥阻击战的主阵地,惠通桥东岸孩婆山、大山头一带山坡,成为了远征军整个怒江防线的核心阵地。

惠通桥所在的施甸县的怒江东岸,处于日军从缅甸东侵云南腹地的必经地带,因而是远征军江防的核心战略地段,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和发起反攻决胜的桥头堡,也是二次大战期间中印缅战场的重要节点。施甸位于保山市南部,古名为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施甸县的姚关境内曾先后出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

施甸各族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滇缅公路施甸段的石碾子,纹路里嵌着草屑与汗渍。当年修筑滇缅公路,施甸每天有3万余人自带干粮上工,用锄头、铁锤在陡峭山岩上开山辟路,其中有许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还有400余人牺牲。为巩固江防,9万多施甸人民和远征军一起,在125公里长的怒江东岸建起了14座碉堡,开挖战壕12,000余米,构筑指挥工事120座,各类火力工事1,300余处,用血肉筑起了一道堵住日寇东进的铜墙铁壁。

惠通桥阻击战胜利后,惠通桥阻击战的胜利之师第36师于当年6月就开始和当地各族居民一起,在阻击战的血战阵地建设江防。远征军的工兵根据阻击战付出的血的经验教训,依地形逐层修建了江防阵地设施,与对岸腊勐松山的日军阵地形成长期对峙之势。惠通桥江防阵地地形东高西低,东靠老鲁田地区山地,西、南两面凭临渊深万丈的惠通桥峡谷。阵地依山形地势布设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江边的滩头阵地。包括位于惠通桥东岸的小团山滩头阵地和上游约2公里的老腊勐渡东岸滩头阵地两处。均在突出位置设有土石暗堡数座和相连的战壕掩体多处,可分别对桥址和渡口所在江面及对岸的山脚公路形成近距离俯射控制。后来71军为加强怒江东岸防御,在大坪子村莆草地滇缅公路边建筑了望江台碉堡。碉堡距怒江800米,离滇缅公路100米。碉堡所在地居高临下,在碉堡内可观察到惠通桥上下游近5公里江面情况,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

第二层为中间的主体防御阵地。分别由孩婆山中心阵地和左右两边的侧翼阵地三部分组成。其中,孩婆山中心阵地为一在江边高地上独立凸起的椭圆形山梁,山顶海拔1,400余米,临江一面筑有一圈长约500米的环形战壕,壕前突出位置分设数十组射击掩体和土石炮台,可对惠通桥以上至老渡口约2公里的江面及西岸的环山公路形成全方位的俯射控制;右翼阵地位于孩婆山右前侧的三个山和更北边的大蜂子窝山嘴上,分别设有一座六边形钢筋混凝土碉堡和与之相连的部分战壕掩体;左翼阵地位于孩婆山左后侧约3公里的大山头公路下侧望江台上,建有六边形钢筋混凝土碉堡一座,可对惠通桥及以下数公里的江面形成俯射控制之势。

第三层为后面的炮兵支援阵地。位于孩婆山东后侧约3公里的大山头上。大山头是大坪子村的一座大山,海拔1,570米。在山顶可直视松山,向下可将惠通桥及附近几公里的地方看得一清二楚。惠通桥阻击战的关键时刻,36师106团团部设立在大山头上。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也亲临大山头部署孩婆山阻击战。

大山头山梁为东西走势,最高海拔1,600余米,前方俯瞰孩婆山及惠通桥峡谷,并与对岸的腊勐松山遥遥相对。山顶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次形成三个面积在1,000至3,000平方米之间的平台,后侧有弹石炮车路与山腰的滇缅公路相接。平台上各有10余座用石块围砌的长方形炮台和相关的射击观测所、弹药库、掩蔽部等设施,可配合前沿的孩婆山阵地对山下的惠通桥河谷乃至当年日军主要盘踞的腊勐、松山等地形成远程控制之势。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开始滇西大反攻,惠通桥东岸江防阵地先后交由第11集团军第71军及长官部直属第8军负责。其间盟军又在大坪子小团山山顶建了高炮阵地。小团山高炮阵地是惠通桥东岸防守惠通桥被轰炸的最佳高射炮射击工事,在中国远征军渡江反攻和攻克松山的战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松山战役打响后,远征军工兵依托惠通桥东岸江防紧急抢修惠通桥,惠通桥于当年7月17日恢复通车。刚恢复通车的惠通桥桥面仅3根钢索承重,上面铺着木板,连护栏都没有。但它成为了远征军越江反攻的主要通道和后勤供应枢纽,为远征军攻克松山、收复龙陵和芒市发挥了关键作用,加速了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的胜利。


香港文汇报|良心:铁血江防茶马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