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南侨机工及医护抗日事迹 倡当地做好史料收集和保存
香港新闻联「重走滇缅公路」媒体团于10月26日至11月1日到访云南展开实地采访。为期一周的时间,媒体团从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出发,沿着滇缅公路一路前行,到访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云南驿、功果桥、惠通桥、松山抗战遗址、畹町桥等地,全方位展现滇缅公路的历史贡献与其承载的时代价值,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随着行程的一路推进,媒体团的成员们一次次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惊,更一次次被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所折服。香港新闻联副主席郭一鸣表示:「历史是一面镜子,终将照亮我们前行。」

香港新闻联「重走滇缅公路」媒体团在南侨机工纪念碑前献花。

媒体团从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开启采访行程。

黄欢笑和飞虎队员们。 资料图片
「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联合开展,香港新闻界参加的有香港新闻联副主席郭一鸣、香港新闻联会长张国良、香港新闻联副主席、明报副总编辑林蔼纯、香港潮州商会前会长黄书锐、香港新闻联秘书长赵汝庆、香港新闻联理事、香港01执行总编辑任璐,以及香港01、橙新闻、有线新闻、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等多家媒体。
7天1,000多公里的实地采访行程,一块块纪念碑、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一点点印迹……带领着记者如同返回八十年前那段烽火岁月,眼前的「他们」是铮铮铁骨国之脊梁;身后的「她们」是巾帼英雄勇担风霜;而无处不在的「它们」久久矗立史之见证。
逾3000华侨回国 运军需50万余吨
深秋的早晨,来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内南侨机工抗战纪念碑前,「赤子功勋」的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回国支援抗战的南洋华侨机工而建立的纪念设施。
1939 年,在中华民族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应国民政府号召,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3,200余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奔赴祖国抗战后方。他们主要承担滇缅公路的战略物资运输任务,在海拔悬殊、路况险恶的「抗战生命线」上日夜驰骋,累计运送军需物资50万余吨,有力支撑了前线战事。其间,有1,000余名机工因战火、疾病和意外长眠于祖国大地。
来到昆明市新闻里,「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社区」是当年两位南侨机工幸存者安度晚年的地方,其中一名幸存者的大儿媳蒋玲华经常讲述公公在国难当头毅然从马来亚回国,成为滇缅公路运输队伍一名司机,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的经历。在了解到南侨机工的事迹后,香港新闻联副主席郭一鸣感慨地说:「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这些热血青年都是我们华人华侨,他们的这份赤子之心和越洋救国的壮举值得被更多的宣传。」
唯一中国女性医护 难忘飞虎队员
云南大理州祥云县的云南驿机场,在二战时期承担了西南地区的空运任务、驼峰航线物资转运、对缅日军作战以及滇缅公路的空中防务。 在这里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黄欢笑是抗日战争时期驼峰航线云南驿战地医院唯一一名中国医务人员,也是唯一一名女性。黄欢笑1912年出生于广东新会, 1916年移居澳门,在香港读完中学后,18岁考入香港玛丽医院高等护士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白衣女护士。1942年,她响应号召志愿到内地参加抗日,从香港历尽艰难险阻辗转到内地参加抗日,成为美国飞虎队的一名护士。之后她被分配到云南驿战地医院,这间医院是离「驼峰航线」最近的战地医院。医院里只有黄欢笑是一位中国女护士,飞虎队飞行员都很喜欢这位美丽细心、讲一口漂亮英语的中国护士,而黄欢笑和美国同事们在云南高原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46年底,黄欢笑从上海乘船返回香港与家人团聚。后来,黄欢笑回到云南昆明,与在抗战时期相识相爱的人相守一生,在昆明平静地生活了60年,养育了4个儿女,直到2007年6月5日告别人间,享年96岁。
不少人曾访问黄欢笑老人,她总说自己永远忘不了她护理过的美国飞行员,飞虎队战士都非常可爱,他们很多是稚气未脱的学生,也有银行家、音乐家和农民。当他们血肉模糊、缺胳膊少腿从前线抬回医院时,他们总是强忍着剧烈的疼痛。黄欢笑记得有一位21岁的小战士一条腿被锯了,每次为他打针时,她都忍不住掉眼泪,这个小战士反过来安慰她,说他的腿没有白费,他打落了3架日军飞机,等战争结束,他会回到美国做一个残疾小提琴手,说着便拿出从美国带来的小提琴拉给黄欢笑听,听得黄欢笑抱着这个小战士痛哭。在美军医院的几年中,是黄欢笑一生中觉得最快乐最值得回忆的一段历史。
香港新闻联会长张国良说,黄欢笑的故事非常感人,非常值得后人们品读,他建议当地要做好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多条桥梁保物资运输 扭转抗战格局
这一路走来,每个地方都留下了那段烽火岁月的印迹,它们久久矗立,记录着历史,见证着岁月。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就立在城市里,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从这里经过,它记录着1938年1月起,来自汉族、白族、彝族、傣族等10多个民族的民工,不分男女老少参加修路的壮举。据了解,在修建高峰期,每天施工人数达20万人。
仅用86天建成、荷载7.5吨的「功果桥」飞跨135米江面,创下筑桥奇迹。它与「昌淦桥」被日军疯狂轰炸16次,屡毁、屡修,这条简陋却坚韧的「钢铁浮龙」,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的狂妄断言,更在至暗时刻托起了抗战物资的命脉。
横跨怒江的惠通桥,被称为抗战运输的生命线。1942年5月5日,中国守军为阻止日军渡江,果断炸毁桥梁,将日军阻隔于怒江西岸,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保全了怒江以东疆土,扭转了抗战格局。
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畹町桥,是一座抗战名桥,从1938年8月至1942年4月共向国内输送了45万余吨抗战物资,极大支持了中国抗战。1945年1月20日,中国远征军将日军赶出畹町国门,滇西抗战全面胜利,「创全歼守敌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
香港新闻联媒体团的实地采访行程,也在滇缅边境圆满结束。
张国良:机工精神是港爱国教育生动素材
谈及香港为何需特别重视滇缅公路历史,香港新闻联会长张国良表示:这条公路不仅是抗战时期的「生命线」,更与香港有着深厚渊源,其承载的南侨机工精神,是香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与香港渊源深厚
张国良指出,滇缅公路的历史记忆中,3,200余名南侨机工驾驶道奇大卡车抢运抗战物资的身影尤为珍贵,而这些机工中,许多人都与香港有着紧密联系。「多数南洋机工来自福建、广东(含今海南)地区,他们当年多先抵达香港,再从香港前往南洋各地。」他强调,这一历史脉络让滇缅公路与香港的联结更具特殊意义,香港也因此成为机工群体与海外联系的重要节点。
「如今香港仍有大量福建籍、广东籍、海南籍乡亲,他们中不少人与当年的南桥机工存在关联。」张国良认为,基于这份深厚渊源,香港有责任传承南洋机工的奉献精神,弘扬滇缅公路所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这段鲜活的历史,是香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具体、最具说服力的课题,能让更多香港市民在了解历史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
郭一鸣:需向更多海外受众传递抗战记忆
香港新闻联副主席郭一鸣在活动中表示,滇缅公路承载着厚重的抗战记忆,其历史价值与背后的动人故事需向更多香港及海外受众传递,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得以传承。
「从历史背景到在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始终在追寻这条公路的特殊意义。」郭一鸣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参观以及专家学者的介绍,团队对那段烽火岁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尤其为云南人民在抗战中付出的牺牲与贡献深受触动。
在郭一鸣看来,滇缅公路的修建是一段 「凝聚多方力量的奇迹」。他提到,这段历史中,不仅有云南民众的血汗浇筑,有南洋机工的挺身而出,更有美国盟军的鼎力支援。正是各方同心协力,才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筑牢了重要根基,「这样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值得被永远铭记」。
郭一鸣介绍,香港新闻联一行在此次探访中已通过多篇稿件,初步向外界传递滇缅公路的历史故事。后续团队成员还需进一步向专家请教,深入挖掘历史细节,用更丰富的内容向香港读者、海外受众展现滇缅公路的历史价值,讲述其中的感人篇章,让这段凝聚着牺牲与坚守的记忆,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记者手记】车轮碾过历史 精神激荡人心
随「重走滇缅公路」媒体团在云南穿行7天,1,000余公里的路程里,滇缅公路的今昔对比始终萦绕心头。如今的公路多段已重铺完善,虽颠簸减少,长时间行车仍觉不易。可一想到80多年前,士兵们在资源紧缺、路况远差于当下的条件下,驾驶车辆抢运抗战物资,那份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由衷敬佩。
行至松山战役旧址,眼前整齐排列的士兵雕像庄严肃穆,彷彿在诉说着当年的壮烈。士兵、老兵、战马的方阵旁,清晰标注着他们的名字与事迹。驻足凝视时,心中涌起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翻开资料、搜索信息,深入了解前辈们的丰功伟绩,读懂那段烽火岁月里,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付出的牺牲与坚守。
这段旅程,不仅是对公路的探访,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抗战精神在心中愈发清晰厚重。
【话你知】滇缅公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国际交通线被切断。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国民政府决定在云南修建一条连接东南亚的战略公路。该公路于 1937年末开始修建,1938年8月31日修通,20万云南各族人民自带粮食,男女老少齐上阵,在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下,用血肉之躯,肩扛手推,穿山搭桥,短短九个月筑起从昆明经下关到畹町的「天路」。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其中云南段长959.4公里,缅甸段长186.7公里。滇缅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随着滇越铁路中断,它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在三年多时间里,滇缅公路运输物资45.2万吨,占当时所有国际援助物资的九成以上,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艾力、谭旻煦 云南报道 图:香港文汇报记者黄艾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