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日军很快发现东岸江边中国军队阵地唱的是空城计,阵地守军很少。于是日军马上重新组织兵力和火力,企图一鼓作气打过怒江,直驱保山。当晚7点半左右,日军两个步兵大队和两个野炮大队加一个小队,近5,000名步炮兵互相配合,向惠通桥东岸发起猛烈攻击“壮烈渡河”。当夜渡江日军打到东岸老鲁田一带山地,并控制了孩婆山附近的一些高地。
惠通桥—滇缅路二战纪念馆奠基。 作者供图
易浚华尖兵队孤军英勇抗击日军,为后援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天夜晚,易浚华营的各个连陆续赶到。根据侦察,渡江日军主要目标是占领东岸制高点孩婆山。孩婆山处在怒江东岸滇缅公路老鲁田至惠通桥段上的关键地理位置,地势险要,俯瞰怒江与滇缅公路交汇处,掌控惠通桥这一交通枢纽。易浚华还在查看地形时发现了埋伏在孩婆山的一个日军工兵小队,他们是当天下午混过惠通桥的,任务是与西岸日军形成对惠通桥的夹击之势。易浚华立即开始了对日军这支工兵小队的围歼,并指挥1营控制了公路两侧的最高山峰,将渡过怒江的日军扼制在孩婆山的数个山头上。深夜106团团长熊正诗率106团主力及时赶到孩婆山支援,控制了东岸制高点大山头,挡住了渡江日军的突进,挽救了当夜几近失控的事态。
5月6日,第36师增援部队陆续到达阵地,在师长李志鹏的指挥下对过江日军发起连续攻击。经过同日军的几番拉锯甚至白刃战,日军渡江兵力锐减近一半,其过江部队只有招架之力,无法展开进攻。而怒江西岸的坂口支队只能在对岸看着他们的过江兵员在陡峭的山崖间被动挨打,无法渡江支援。
5月7日凌晨,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到达惠通桥东岸前沿指挥所。他反覆观察战场态势后命令李志鹏指挥第36师于8日上午发起总攻。8日凌晨,36师集中全部迫击炮和重机枪掩护攻击部队出击。全部攻击部队对日军四面围攻,再次展开白刃战。当天美国飞虎队也派多架飞机对怒江两岸的日军实施空袭,支援36师的进攻。10日零点30分,一股浓烟从日军占据的孩婆山山头冒起,焦臭味四处弥漫。孩婆山日军举火焚尸,准备逃窜。师长李志鹏闻报,即令部队发动全面攻击,压迫孩婆山日军于江边聚歼。36师占领孩婆山,直下金塘子渡口尾追逃窜之敌。最后,除少数10多人泅水逃回,其余日军全部被消灭。随着36师将渡过怒江的日军全部肃清,其他部队受命抢占了惠通桥上下游沿江据点和渡口,完成了沿怒江的布防,使战局逐渐稳定。
惠通桥阻击战虽然是一次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但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它及时阻止了日军继续东进的企图,粉碎了日军10日内攻占昆明的计划,使广阔的西南腹地免遭生灵涂炭,全国抗战大局得以维系。并从此形成中日军队隔江对峙之局,日军再也未能将魔爪伸过怒江东岸。中国远征军得以加强江防,积极整训,积蓄力量,终于两年后向滇西日军展开大反攻,将日军一举赶出滇西。历史学家认为,惠通桥阻击战算得上是抗战时期最为惊险的一战,如若当时惠通桥东岸没守住,于中国来说,很有可能会失守。惠通桥之战也是抗战史上的关键战役,可谓“一分钟改变抗战历史”的转折点。
惠通桥之战后获授勋记大功有6人: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上将、参谋处处长萧毅肃中将,授予三等云麾勋章;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少将、36师106团长熊正诗,记大功一次;完成炸桥任务的工兵第24营营长张祖武,记大功一次,全营奖励一万元;打响惠通桥阻击战第一枪的106团1营营长易浚华晋升上校,授予一等云麾勋章、陆海军甲种一等奖章、记大功一次,全营奖励一万元。
云麾勋章是南京国民政府授予对国家建有勋绩的陆海空军,因勋章中心刻有在云中招展的指挥旗而得名。云麾勋章共设九等。将官颁给一至四等,校官颁给三至六等,尉官颁给四至七等,准尉及士官颁给六至九等。孙立人取得仁安羌大捷,也仅获四等云麾勋章。按理说,一个少校营长最多只能得到三等云麾勋章,可易浚华却被破格授予了将官才能得到的一等云麾勋章。易浚华的特殊功劳在于,以不足两个排士兵,面对5,000名日军步炮部队,展现出罕见的果敢与牺牲精神,以90%的牺牲争取到了关键的6个小时,坚持到全营赶到。又率全营官兵以血肉之躯死守阵地,生生将日军钉死在孩婆山一带,为后续援军争取了至为宝贵的时间,为36师主力反攻建立了关键支点。
军界认为其行动延缓了日军攻势,为后续战略调整赢得时间。学界评价易浚华之功为“一分钟改变抗战历史”,化解了中国大后方的战略危机。
易浚华出身重庆云阳红狮易氏一个耕读传统的家族,1930年代投笔从戎,为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既是一名知识型军官,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1937年8月淞沪会战,他率尖刀连,身先士卒,沿窗户爬上占领制高点,手筋被玻璃割断。伤愈归队后,他又参加保卫南京、南封会战、富金山战役。其中富金山一役极为惨烈,所部十天内歼灭日军4,000余人,36师上万官兵仅余800人,易浚华幸存。1940年3月,他再赴山西晋东南战役。易浚华后来去了台湾,以陆军上校的身份退役。值得敬重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云阳红狮易氏一族多人从军,仅易浚华一家就有11人奔赴抗日战场,年纪最小的仅15岁。抗战后大多拒绝参与内战,有的还加入了共产党。更戏剧性的是,易浚华自己是国民党军上校,其长子易茂枢却是解放军的烈士。易茂枢(润章)在重庆求学期间思想进步,他曾致信父亲,直言不讳地批评:“你早不学傅作义将军起义……”重庆解放时,易茂枢加入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在剿匪中牺牲。
“炸桥英雄”张祖武抗战胜利后升任工兵第十五团团长,曾参与炸毁汪精卫墓等任务。后因在军中常受排挤,于1948年退役返乡,在湖南长沙投身地方教育。1951年张祖武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错判处决。改革开放后,中央有关部门重新审查案件,正式为其平反昭雪,肯定了他炸毁惠通桥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