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1日星期一
会务资讯
香港文汇报|良心:“抗日功勋”惠通桥(下)

  一座桥的背后,是值得铭记的伟大抗战精神。建成后的惠通桥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大桥倚悬崖修筑,呈东北—西南走向,以两条巨大的钢缆悬吊而成。吊桥全长205米,跨径190米,由17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7吨。主桥桥身长123米至154米(不同测量方式),宽5.67米,桥墩高30米,桥塔上隶体横书“惠通桥”三个大字。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从缅甸抢运外国援助物资支持全国抗战,当时的国民政府抢修滇缅公路。为让惠通桥与赶修中的滇缅公路配套,按照承载10吨以上的公路桥标准对惠通桥进行了改建。1939年2月,改建后的惠通桥正式通车。主桥为典型的加劲木桁结构钢索吊桥,门柱上书有对联“努力后方运输,增强抗战力量”,整体壮丽宏伟,灵固巧便。 

惠通桥连接的怒江两岸,一头经腊勐松山连接滇西抗战主战场龙陵;另一头走施甸县经辛街到滇西抗战桥头堡保山。龙陵地处怒江西岸前沿,是滇缅公路的要塞,阻击日军的战略要地,直接关系到中国西南后方交通线的安全。保山地处滇缅公路咽喉,是中国远征军长官部驻地,也是抵御日军东进的重要防御基地,因而在滇西抗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保山有多条保障部队调动和物资运输的军用公路与骡马驿道,还有每天可起降数十架次飞机的机场,既是滇西抗战的军事指挥中枢,也是物资转运枢纽。

日军从侵华战争一开始就把对中国的封锁作为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周边的海陆通道陆续失守,滇缅公路成了连接中国大陆和盟军供应线的关键纽带。日军为彻底封锁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千方百计要切断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1940年10月日军专门在越南首都河内组建了滇缅公路封锁委员会,调集100余架飞机重点轰炸滇缅公路的两座大桥。一座是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另一座就是怒江上的惠通桥。

功果桥是滇缅公路上跨越澜沧江的重要桥梁,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境内。原址在沘江汇入澜沧江入口以下数百米处,最初建于1917年,名为“飞云桥”,是茶马古道上仅供人马通行的桥梁。1938年为保障滇缅公路运输,云南当局将它改建成钢索吊桥,可通过载重5吨的汽车。因桥边有个功果村,故大桥被称为“功果桥”。功果桥通车后不久,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前线不断扩大的需要,国民政府交通部又在功果桥上游700米处建了一座通行能力更高、载重更大的新桥。为纪念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先生,新建的大桥被命名为“昌淦桥”。

日军对昌淦桥、功果桥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狂轰滥炸。昌淦桥和功果桥先后被炸断。

功果桥被炸断后没有再修复。由于功果桥、昌淦桥相距不远,都临近功果村,功果桥炸断后,人们就习惯性地称昌淦桥为功果桥。昌淦桥炸断后,工程人员和当地军民用汽油桶扎成浮桥,以“钢铁浮龙”牵引车辆渡江,保障物资运输。同时加紧修复大桥,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修复了昌淦桥。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功果桥(昌淦桥)通行安全,当局动员当地民工在功果桥东边山区抢建了18公里的防空高射炮阵地。高炮阵地击落了数架日机,震慑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对惠通桥的轰炸,先后出动飞机168架次,共投下4,000多枚炸弹。但日军处心积虑、想尽办法,就是炸不断怒江峡谷中的这座百米吊桥。日军为了实施对惠通桥的精确打击,采取了中低空俯冲轰炸的战术。然而惠通桥所处的地形极为复杂,惠通桥在一个U型江道的中段,江道两侧江岸均是急转弯,再加上河道的垂直落差较大,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屏障。飞机在接近桥梁时需要进行复杂的飞行操作,极大地增加了空袭的难度。他们驾驶的飞机必须沿着狭窄的河谷飞行,这在技术上要求极高的操作精度和时机掌握。为了瞄准目标轰炸,飞行员必须在急转弯之前或之后立即下降,这种急剧的操作很容易导致控制失误,飞机就有可能撞击到对面的山壁。日军在多次轰炸中,都有飞机未能投弹就由于无法及时拉升高度,撞到了峡谷的山壁。这种地形对轰炸的自然干扰,加上炸弹本身的限制和投掷时机的需求精确性,使得日军的多次轰炸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破坏效果。

日军在中低空俯冲轰炸屡遭失败后,决定改用高空水平轰炸。高空轰炸允许飞机在相对安全的高度操作,但是由于高空投掷的炸弹在自由落体过程中会受到风向和风速的影响,导致炸弹的轨迹出现偏移。所以炸弹虽多也无法确保全部命中预定的精确位置。许多炸弹只是在桥梁周围的岩石上和水域中爆炸,桥梁的核心结构依旧安全无恙。

最后日军计划通过连续的轰炸波次,集中火力,以达到彻底摧毁桥梁的目的。在一次特别的轰炸中,日军派出了多架飞机,试图通过集中力量来增加打击的成功率。飞行员们按照预定的飞行路径接近桥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投弹,以弥补单一角度攻击的不足。但是尽管日军飞机成群结队地在高空投下大量炸弹,炸弹爆炸的冲击波和声响震耳欲聋,烟尘火光充斥整个河谷。然而,惠通桥的坚固结构和独特地理环境再次证明了其独特的防御优势。桥梁两端的承重结构,即锚锭,被巧妙地设计在山体中的洞穴里。这些洞穴深入坚固的岩石中,不仅稳固了桥梁的结构,还在无意中为桥梁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因为即使炸弹能够落在桥梁附近,爆炸的冲击波和破片也难以穿透坚硬的岩石,达到内部的锚锭。一系列轰炸还是未能对桥梁的结构造成决定性的破坏。

在日军一系列疯狂轰炸中,惠通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结构,不仅在物理上承受住了重复的轰炸,而且充分证明了其巧妙设计布局对桥梁的保护功能。惠通桥成为了一个几乎不可征服的目标。岁月峥嵘,日月不居。

惠通桥保障了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畅通,是见证中国远征军血战滇缅印的“抗日功勋桥”。惠通桥在中国抗战中的丰功伟烈荡气回肠,永受传颂。

香港文汇报|良心:“抗日功勋”惠通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