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星期日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良心:「抗日功勳」惠通橋(下)

  一座橋的背後,是值得銘記的偉大抗戰精神。建成後的惠通橋為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大橋倚懸崖修築,呈東北—西南走向,以兩條巨大的鋼纜懸吊而成。吊橋全長205米,跨徑190米,由17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7噸。主橋橋身長123米至154米(不同測量方式),寬5.67米,橋墩高30米,橋塔上隸體橫書「惠通橋」三個大字。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為從緬甸搶運外國援助物資支持全國抗戰,當時的國民政府搶修滇緬公路。為讓惠通橋與趕修中的滇緬公路配套,按照承載10噸以上的公路橋標準對惠通橋進行了改建。1939年2月,改建後的惠通橋正式通車。主橋為典型的加勁木桁結構鋼索吊橋,門柱上書有對聯「努力後方運輸,增強抗戰力量」,整體壯麗宏偉,靈固巧便。

●惠通橋是見證中國遠征軍血戰滇緬印的「抗日功勳橋」。 作者供圖 

惠通橋連接的怒江兩岸,一頭經臘勐松山連接滇西抗戰主戰場龍陵;另一頭走施甸縣經辛街到滇西抗戰橋頭堡保山。龍陵地處怒江西岸前沿,是滇緬公路的要塞,阻擊日軍的戰略要地,直接關係到中國西南後方交通線的安全。保山地處滇緬公路咽喉,是中國遠征軍長官部駐地,也是抵禦日軍東進的重要防禦基地,因而在滇西抗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保山有多條保障部隊調動和物資運輸的軍用公路與騾馬驛道,還有每天可起降數十架次飛機的機場,既是滇西抗戰的軍事指揮中樞,也是物資轉運樞紐。

日軍從侵華戰爭一開始就把對中國的封鎖作為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我國周邊的海陸通道陸續失守,滇緬公路成了連接中國大陸和盟軍供應線的關鍵紐帶。日軍為徹底封鎖中國與外界的聯繫,千方百計要切斷中國抗戰的生命線滇緬公路。1940年10月日軍專門在越南首都河內組建了滇緬公路封鎖委員會,調集100餘架飛機重點轟炸滇緬公路的兩座大橋。一座是瀾滄江上的功果橋,另一座就是怒江上的惠通橋。

功果橋是滇緬公路上跨越瀾滄江的重要橋樑,位於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境內。原址在沘江匯入瀾滄江入口以下數百米處,最初建於1917年,名為「飛雲橋」,是茶馬古道上僅供人馬通行的橋樑。1938年為保障滇緬公路運輸,雲南當局將它改建成鋼索吊橋,可通過載重5噸的汽車。因橋邊有個功果村,故大橋被稱為「功果橋」。功果橋通車後不久,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前線不斷擴大的需要,國民政府交通部又在功果橋上游700米處建了一座通行能力更高、載重更大的新橋。為紀念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的交通部橋樑設計處處長錢昌淦先生,新建的大橋被命名為「昌淦橋」。

日軍對昌淦橋、功果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狂轟濫炸。昌淦橋和功果橋先後被炸斷。

功果橋被炸斷後沒有再修復。由於功果橋、昌淦橋相距不遠,都臨近功果村,功果橋炸斷後,人們就習慣性地稱昌淦橋為功果橋。昌淦橋炸斷後,工程人員和當地軍民用汽油桶紮成浮橋,以「鋼鐵浮龍」牽引車輛渡江,保障物資運輸。同時加緊修復大橋,僅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就修復了昌淦橋。為了最大限度保證功果橋(昌淦橋)通行安全,當局動員當地民工在功果橋東邊山區搶建了18公里的防空高射炮陣地。高炮陣地擊落了數架日機,震懾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對惠通橋的轟炸,先後出動飛機168架次,共投下4,000多枚炸彈。但日軍處心積慮、想盡辦法,就是炸不斷怒江峽谷中的這座百米吊橋。日軍為了實施對惠通橋的精確打擊,採取了中低空俯衝轟炸的戰術。然而惠通橋所處的地形極為複雜,惠通橋在一個U型江道的中段,江道兩側江岸均是急轉彎,再加上河道的垂直落差較大,形成了一種自然的屏障。飛機在接近橋樑時需要進行複雜的飛行操作,極大地增加了空襲的難度。他們駕駛的飛機必須沿着狹窄的河谷飛行,這在技術上要求極高的操作精度和時機掌握。為了瞄準目標轟炸,飛行員必須在急轉彎之前或之後立即下降,這種急劇的操作很容易導致控制失誤,飛機就有可能撞擊到對面的山壁。日軍在多次轟炸中,都有飛機未能投彈就由於無法及時拉升高度,撞到了峽谷的山壁。這種地形對轟炸的自然干擾,加上炸彈本身的限制和投擲時機的需求精確性,使得日軍的多次轟炸都未能達到預期的破壞效果。

日軍在中低空俯衝轟炸屢遭失敗後,決定改用高空水平轟炸。高空轟炸允許飛機在相對安全的高度操作,但是由於高空投擲的炸彈在自由落體過程中會受到風向和風速的影響,導致炸彈的軌跡出現偏移。所以炸彈雖多也無法確保全部命中預定的精確位置。許多炸彈只是在橋樑周圍的岩石上和水域中爆炸,橋樑的核心結構依舊安全無恙。

最後日軍計劃通過連續的轟炸波次,集中火力,以達到徹底摧毀橋樑的目的。在一次特別的轟炸中,日軍派出了多架飛機,試圖通過集中力量來增加打擊的成功率。飛行員們按照預定的飛行路徑接近橋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投彈,以彌補單一角度攻擊的不足。但是儘管日軍飛機成群結隊地在高空投下大量炸彈,炸彈爆炸的衝擊波和聲響震耳欲聾,煙塵火光充斥整個河谷。然而,惠通橋的堅固結構和獨特地理環境再次證明了其獨特的防禦優勢。橋樑兩端的承重結構,即錨錠,被巧妙地設計在山體中的洞穴裏。這些洞穴深入堅固的岩石中,不僅穩固了橋樑的結構,還在無意中為橋樑提供了額外的保護。因為即使炸彈能夠落在橋樑附近,爆炸的衝擊波和破片也難以穿透堅硬的岩石,達到內部的錨錠。一系列轟炸還是未能對橋樑的結構造成決定性的破壞。

在日軍一系列瘋狂轟炸中,惠通橋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堅固的結構,不僅在物理上承受住了重複的轟炸,而且充分證明了其巧妙設計布局對橋樑的保護功能。惠通橋成為了一個幾乎不可征服的目標。歲月崢嶸,日月不居。

惠通橋保障了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的暢通,是見證中國遠征軍血戰滇緬印的「抗日功勳橋」。惠通橋在中國抗戰中的豐功偉烈蕩氣迴腸,永受傳頌。

香港文匯報|良心:「抗日功勳」惠通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