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海南省最后一位南侨机工张修隆在文昌家中离世,享年102岁。那一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穿越历史烟云,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依然震撼人心。当年9月2日,记者曾到文昌市抱罗镇采访当时海南唯一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张修隆。

张修隆1918年出生在海南文昌抱罗镇里隆村,家中田少贫苦,小学还未毕业就跟随舅舅下南洋讨生活。他勤劳苦干10多年,有了稳定的收入,梦想着开办咖啡种植园。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洋华侨青年纷纷回国抗日。1939年8月17日,张修隆瞒着舅舅和家人,参加了南侨机工,作为最后一批南侨机工从新加坡登上归国的轮船。张修隆在昆明接受培训后立即奔赴仰光执行任务。他在车队负责运送汽油,这比运送其他军用物资更加危险,稍有弹片火星,汽油随时会爆炸,人车都会葬身火海。1942年南侨机工遣散后,张修隆继续留在昆明机场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日战争结束后,张修隆不愿意参与内战,选择复员回到了新加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故土难离,又回来文昌当了农民。
张修隆从文昌走到新加坡,从新加坡到云南抗战,战后从云南回到新加坡,又从新加坡返回家乡文昌,兜兜转转,从和平走到战争,又从战争走到和平,走过了近百年的岁月。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原因,他在滇缅公路浴血抗战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自己多年守口如瓶,他在车队的履历资料也几乎遗失殆尽。不要说村里村外的乡亲,就连张修隆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清楚他那段热血的历史。直到2010年,张修隆在滇缅公路的资料才被南侨机工后人在档案馆里偶然发现。那年张修隆已经92岁,看着当地政府派人给他家门楣挂上“赤子功勋”的牌匾,他觉着那段记忆好像已是上辈子的事。当年张修隆领到了生活补助金10多万元,高兴地让孩子们去买水泥、砖头等材料,重新修缮了老屋,开始安度晚年。
2015年9月,北京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张修隆收到了去北京观礼的邀请,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不语。遗憾的是因身体原因,他最终未能成行。当年9月3日北京大阅兵那天,张修隆在家人的簇拥下早早坐到电视机前,观看大阅兵直播。当阅兵典礼画面切到那一个个端坐在车上的老兵时,98岁的张修隆情绪激动,老泪纵横。他知道,那里有一个属于他的位置。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一段由他们南侨机工书写的历史。
2020年8月26日,张修隆迎来了102岁生日。他的家人和亲友从各地赶回来为他庆祝生日。张修隆四世同堂,老伴也已89岁,已有两个重孙,一个2岁,一个才3个月大。一家12口人都住在一起,日子过得平静而又富有情趣。过生日那天,张修隆精神矍铄,从卧室靠床的那个抽屉里翻出“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绶带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功勋章”等心爱之物,和家人亲友一起一边观赏,一边吃着生日蛋糕。9月2日记者赶到张修隆家采访时正值中午,张修隆还在厨房里吃午饭。那时张修隆的身体还不错,提起当年在滇缅公路的浴血奋战,已过102岁的张修隆依然目光炯炯。他举起一个拳头说:“虽然面临险境,但没有什么好怕的,我们就是来和敌人斗争的。”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一些当年在滇缅公路上冒着枪林弹雨抢运抗战物资的经历,不时激动,不时哽咽。张修隆老而弥坚的形象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多月后他就安详地走了。
海南籍南侨机工中有个年龄最小(17岁)、个子最矮的机工叫谢川周。谢川周1922年生于海南万宁,14岁时和哥哥谢森周下南洋投奔伯父,在马来西亚学会了开车和修车。1939年,年仅17岁的谢川周瞒着伯父报名参加了南侨机工。到昆明集训后分在西南运输处第九大队。他想不到的是,他哥哥谢森周也瞒着伯父偷偷报名参加了南侨机工,分配在西南运输处华侨先锋大队。兄弟俩意外重逢,既高兴又担忧,怕两人一旦都遭不测,让父母无依无靠。
谢川周不爱说话,但非常聪明。他刚开始在滇缅公路上跑的路段是最险最难走的一段路,就是从畹町到保山运送汽油。那时这段道路全是土路,一下雨就坑洼不平,加上山高路陡,车子要么打滑,要么就陷进泥里。睿智的谢川周很快就找到了在这段路上快速安全行车的好办法。他在车厢里装上两块厚木板,每当路面被冲坏或塌陷时,就先把木板垫在路上,再小心地开过去。后来谢川周的这个土办法被推广到了整个车队。
谢川周技术好又大胆,他还会讲多种语言,傣话、潮州话、印度话、马来话、海南话、英语……因此被调到华侨先锋大队,在缅甸仰光附近开车。1942年日军占领仰光,谢川周车队从仰光撤到缅甸八莫。有一天谢川周从八莫抢运一车军用物资赶回国内,途中得知前方已被日寇占领。前不能进,后不可退。为了不让军需物资落入日军手里,谢川周果断地将汽车坠入山崖,自己跟随大批难民步行回国,经过18天的艰难跋涉才回到云南腾冲。18天当中,他有15天没有吃过一粒米,全靠野菜和凉水充饥。滇缅公路中断后,谢川周为了继续参加抗日,又参加中国远征军到印度,在远征军炮团任驾驶员。1943年他又先后到印度加尔各答英缅军运输队和美国交通部所属单位任司机。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驾驶着美国CMC卡车从印度加尔各答沿着中印公路回到昆明的黑林铺,获得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嘉奖。
谢川周和他哥哥谢森周虽然同在云南,但由于战事紧张,又被编入不同的运输队,因此在昆明时相遇后便再无联络。抗战胜利后他们兄弟俩也没见上面。谢森周复员回了马来西亚,谢川周战后就选择留在云南。晚年因难忘战友和战斗过的地方,和几位海南籍老机工一起定居芒市。谢川周一直在芒市的团结大街摆摊修打火机,还把老母亲从老家万宁接来芒市养老。1999年谢川周去世之前,他千叮万嘱要子女将他葬在芒市背后的一座小山上,坟墓要面朝芒市,让他可以永远注视着脚下这片他为之英勇战斗、深情付出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