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一天傍晚,笔者从奥海城搭的士到尖东去和宁夏银川来的朋友聚会,在柯士甸道开始堵车,广东道更堵,到文化中心和半岛酒店前面路口才畅通,结果迟到了十几分钟,一桌十几人在等我一个。“周日这个时间通常不会太堵车,今天可能是黄金周游客多的原因吧”,我向客人解释并表示歉意。银川去年纳入来港自由行城市,这些远方的客人也是趁国庆黄金周来香港玩几天,白天在海港城等处逛了一天,收获不少。他们说,感觉香港堵车的现象比内地很多城市好得多。
据统计,截至十月七日,国庆黄金周累计有逾一百二十八万人次内地旅客访港,打破去年七日黄金周共一百二十一点六万人次的纪录。虽然这个数字不及二○一八年高峰期,但内地游客来港人数全面复苏的势头十分明显。除此之外,内地游客对香港的关注点和观感也明显有变化。前两年有人在网上说了一句“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立即引起很大反应,当中不乏对香港冷嘲热讽的言论。好在特区政府没有视而不见,反而“的起心肝”,推出家族办公室等政策,全力以赴捍卫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现在呢?港股气势如虹,今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高踞全球榜首,全年第一可期。事实胜于雄辩,现在再没有人提什么遗址的废话。
今年的热门话题是什么?社交平台有一条短片,谈到香港塞车现象和内地城市的比较。该名小红书女博主提到,深圳的面积是香港两倍,唯一到高峰期真的堵(车)到怀疑人生。博主以下午五时半的尖沙咀为例,指即使尖沙咀是“人挤人车挨车”的地方,连非机动车道都没,到晚上高峰都是一路畅通。博主感叹两地“这一点差距真的太大”。她分析指,香港不会塞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电动车大军”,香港人外出主要乘坐交通工具如地铁或巴士,重点是香港的私家车数量控制在六十四万辆左右。
这条短片引来一千七百多条网民留言。有网民认为,香港只有七百五十万人口,相比北上广深四个大城市实在差太远;亦有网民认为,香港的停车费太贵,不会有太多人买私家车。还有网民指出,香港是弹丸之地,公共交通网络发达,私家车并非必需品。不过,亦有网民反对“香港不塞车”的说法,建议“去吐露港、元朗和屯门公路”看看。
香港媒体对这条小红书片段的内容以及网民的反应作了详细报道,不仅是贯彻报忧亦报喜的原则,更重要是从内地游客对香港关注焦点的转移,看到游客心态上的改变。彩虹总在风雨后,现在内地游客更多地以平常心看香港、评论香港。香港旅发局每年花大量资源到海外和内地宣传香港,讲好香港的故事,不知道是否可从这条小红书片段得到一些启发?
大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亦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香港地少路窄、人多车多,在城市管理,包括公共交通管理方面,香港的确比内地乃至世界上很多城市做得好。若干年前有一位在香港生活过几年的台湾名人曾经说过,香港和台北最大的差别有两点,一是作为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进出香港机场的道路从不堵车;二是在香港宴会上未见过一滴红酒洒落在餐巾上。无独有偶,现在内地小红书博主也注意到香港的公共交通顺畅的现象,并且在网上引起很大的共鸣。我认为,除了网民提到的几个原因之外,还可补充两点:一是香港的驾车人士普遍不抢道、守秩序;二是香港在交通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车辆、任何驾车人士违规违法,一律要受处罚。话说回来,香港公共交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