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年,各地民众对潮汕文化和民俗充满好奇,好像发现新大陆,潮州菜、潮州话、潮汕商人、潮州古城、汕头小公园等等,成为各类小视频平台的热门题材,大小网红纷纷到潮汕做直播圈粉博Like,英歌舞红遍全国舞出国门,跳到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和伦敦伯灵顿拱廊街。如果问有没有一部潮汕民俗文化「大全」作品,答案是有。一幅长一百米、高三米的《侨乡潮韵:潮州民俗风情百米长卷图》近日在汕头创作完成,将于下周六(二十九日)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开幕礼上,向来自海内外一千多名潮团侨领和代表正式推出。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对这幅描绘潮汕地区民俗风情的鸿篇巨制,用两个字形容:震撼。

图:《侨乡潮韵:潮州民俗风情百米长卷图》(局部)。\作者供图
先说一组数字:长卷中有男女老少上万人、花木近万株、各种民俗场景近千个、建筑物一千多座、各类船只四百多艘。这些人物和场景放在韩江两岸、凤凰山下、古城内外的地理环境下,构成一幅民初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近半个世纪的潮州民俗文化全景图,气势恢宏的构图、多姿多彩的场面和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仿若是一幅现代潮汕版「清明上河图」。作者李中明老师告诉我,他在十二年前开始构思这幅作品,然后搜集各种资料,七年前动笔,三易其稿,今年十月正式完成。年逾七旬的李老师说,创作这幅长卷的代价是双眼视力严重下降、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终于完成毕生心愿,感到如释重负。
这幅长卷最吸引我的是各种潮汕民俗的场景:营镳、拜神、做粿、出花园、英歌舞、猜灯谜、看潮剧、喝工夫茶、潮州大锣鼓等等,这些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经历沧海桑田,保留流传至今,成为一代又一代潮汕人的共同精神世界,当中一些习俗亦在潮汕地区以外的潮汕族群中流传,例如香港的盂兰胜会已列作国家级非遗项目。图中踏浪归来的红头船、西装打扮手提行李箱的回乡番客、中西合璧的骑楼,是昔日侨乡的写照;市集上的小贩和挑夫、逆流而上的拖轮和竹排;儿童滚铁环、吹纸影、钓纸鱼等,当然少不了潮州湘子桥、城门楼、凤凰塔、韩文公祠,以及潮汕四点金民居等等。大小场景,四时皆备,潮味十足,故事性强。对于那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海外潮汕人,这幅长卷总有一个场景能勾起你的回忆,总有一段回忆能让你泪流满面。潮州市首次主办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这幅作品在年会上展出,相信会引起强烈反响。
现在的大潮汕地区古称揭阳或潮州,明清设潮州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衣冠南渡,韩愈刺潮,以至宋帝昺南逃,都对潮州文化带来深远影响。千百年来,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潮州,却成为保留古代中原文化传统的「海滨邹鲁」。至十九世纪海运方兴,潮人航海梯山,懋迁外地,特别是汕头开埠之后,华侨对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以至日常生活影响日巨,逐渐形成侨乡潮韵的地域特色,此所以国学大师、潮州乡贤饶宗颐教授生前力倡潮学之故也。潮汕独特的地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整体性的一部分,又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发挥积极作用。正是这种文化,孕育出潮汕地区一代代仁人志士、文化巨匠、商界传奇,谱写出一曲曲爱国爱乡爱家人的感人乐章。因此,传承和弘扬潮汕文化,是我们这一代潮汕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中明老师念大专美术专业,在汕头担任中学美术教师多年,书画造诣深厚,一度下海创业,之后重拾画笔。这幅呕心沥血的巨作背后,除了一份对逝去的青少年时代光影的回味和眷恋,更有一个艺术家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以及对沉浸其中的潮汕文化的款款深情。他在长卷自题序言中写道:「这枝拙笔哪里画得尽潮汕华彩,不过是将半生心头念想,带着眷恋与感恩,诚恳铺陈于素宣之上」。我觉得,这幅「侨乡潮韵」画图的问世,亦是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自信和欣欣向荣的盛世潮汕结出的硕果。海内外潮汕人的子孙后代欣赏这幅长卷时,会记住这个中华民族的大时代,不忘传承潮汕文化的责任。
相关链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915979323144970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