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星期五
粤港澳媒体湾区行/湾区产业链完备 机器人发展潜力巨大

   4月13日至20日,大公报记者随「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採访团走访珠海、深圳和惠州,深入探察大湾区机器人与AI产业的发展赛道。

图:优必选一款机器人在记者面前进行对话和图像分析。\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在乐聚机器人研发中心,1.66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夸父」踏着小碎步来回奔跑,拿水樽,跟人握手,还「能言善辩」;在优必选科技公司展厅,机器人Walker S在执行搬运任务,面对障碍或物品位置变化,能迅速自我校正路径,精准完成操作;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一枚小巧的六维力传感器被植入机器人「神经系统」,让机器人拥有像人一样的力觉触感。这些场景充分展现出大湾区机器人产业链完备,在动作控制、商业落地及产业链协同方面巨大潜力,中国在机器人领域正逐渐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上午有想法,下午出样机」

  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夸父」机器人动作灵敏、反应迅速,十分吸睛。公司副总裁柯真东介绍,自今年1月起,公司已交付超过100台人形机器人,订单已排到6月,生产成本也较以往下降近一半,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

  柯真东指出,在机器人本体设计与运动控制领域,中国已不再是单纯的「跟跑者」,甚至在部分技术上已开始「领跑」,「从工程落地到场景数据积累,这些推动机器人大脑发展的关键条件上,我们现在的优势已明显超过美国。」他强调,大湾区产业链完备、生态高效,极大加快了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和迭代速度。「在广东,我们常说『上午有想法,下午就能出样机』。从材料採购到模型製作,只需一整天。」

  AI大模型 让机器人「能说会道」

  合力分拣物料、搬运重物、精密装配、「工友」间互相充电……在内地「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科技公司展厅,一款人形机器人正向记者挥手致意。「这款机器人能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稳定奔跑,能轻松上下坡。它还有一双灵巧手,能处理柔性物料。」优必选科技CBO谭旻表示:「这款机器人可以直接接入市面上的汽车充电桩充电,说明它不仅做好了商用准备,连配套的量产系统也能无缝衔接。」

  「目前机器人工作效率相当于人类的40%左右,我们预计年底可提升至60%-80%。」谭旻介绍,公司已接获超过500台人形机器人的订单意向,预计全年出货量突破1000台,单台成本已控制在50万元以内,其中一半用于工业应用。

  此外,优必选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赋予机器人视觉识别、图像分析与语义理解能力。现场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出「我想吃苹果」,机器人即可识别水果位置并拿起水果递给工作人员。记者随机手绘了一隻猫,机器人亦能「看见」并「说出」所画内容。这背后,是优必选持续高研发投入与专利积累的支撑。谭旻透露,公司过去三年研发投入佔比高达4至5成,全球专利已累计超2600项,其中「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位居全球第一。他相信,在10至20年内,人形机器人市场会从零增长到过千万、过亿,甚至过十亿台的规模。

  深港创科合作 助AI新技术出海

  站在观景台上鸟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个「跨境创科特区」已吸引超过200个高端项目和逾440间科技企业落户,成为汇聚全球人才的热点区域。华力创科学创始人兼CEO鱼晨便是在这股创科引力下,从英国回流深圳创业。他们团队研发的微型六维力传感器,体积已缩至个位数毫米,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装置。

  「对具身智能机器人来说,高性能的手部力觉感知系统不可或缺,这对机器人实现双手精细操作、落地应用至关重要。」鱼晨指出,人形机器人对传感器的要求远高于一般设备,除了要在多变环境中提供准确感知,还要求传感器轻巧、低成本、易量产,并能与整体系统深度融合。借助深港合作平台,华力创科学今年已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并透过这个平台设立香港子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來源: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记者卢静怡

粤港澳媒体湾区行/湾区产业链完备 机器人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