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20日,大公報記者隨「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採訪團走訪珠海、深圳和惠州,深入探察大灣區機器人與AI產業的發展賽道。
圖:優必選一款機器人在記者面前進行對話和圖像分析。\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在樂聚機器人研發中心,1.66米高的人形機器人「夸父」踏着小碎步來回奔跑,拿水樽,跟人握手,還「能言善辯」;在優必選科技公司展廳,機器人Walker S在執行搬運任務,面對障礙或物品位置變化,能迅速自我校正路徑,精準完成操作;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一枚小巧的六維力傳感器被植入機器人「神經系統」,讓機器人擁有像人一樣的力覺觸感。這些場景充分展現出大灣區機器人產業鏈完備,在動作控制、商業落地及產業鏈協同方面巨大潛力,中國在機器人領域正逐漸從「跟跑者」變為「領跑者」。
「上午有想法,下午出樣機」
在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展廳,「夸父」機器人動作靈敏、反應迅速,十分吸睛。公司副總裁柯真東介紹,自今年1月起,公司已交付超過100台人形機器人,訂單已排到6月,生產成本也較以往下降近一半,國產化率高達90%以上。
柯真東指出,在機器人本體設計與運動控制領域,中國已不再是單純的「跟跑者」,甚至在部分技術上已開始「領跑」,「從工程落地到場景數據積累,這些推動機器人大腦發展的關鍵條件上,我們現在的優勢已明顯超過美國。」他強調,大灣區產業鏈完備、生態高效,極大加快了機器人產品的研發和迭代速度。「在廣東,我們常說『上午有想法,下午就能出樣機』。從材料採購到模型製作,只需一整天。」
AI大模型 讓機器人「能說會道」
合力分揀物料、搬運重物、精密裝配、「工友」間互相充電……在內地「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科技公司展廳,一款人形機器人正向記者揮手致意。「這款機器人能以每小時6公里的速度穩定奔跑,能輕鬆上下坡。它還有一雙靈巧手,能處理柔性物料。」優必選科技CBO譚旻表示:「這款機器人可以直接接入市面上的汽車充電樁充電,說明它不僅做好了商用準備,連配套的量產系統也能無縫銜接。」
「目前機器人工作效率相當於人類的40%左右,我們預計年底可提升至60%-80%。」譚旻介紹,公司已接獲超過500台人形機器人的訂單意向,預計全年出貨量突破1000台,單台成本已控制在50萬元以內,其中一半用於工業應用。
此外,優必選自主研發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賦予機器人視覺識別、圖像分析與語義理解能力。現場的一名工作人員說出「我想吃蘋果」,機器人即可識別水果位置並拿起水果遞給工作人員。記者隨機手繪了一隻貓,機器人亦能「看見」並「說出」所畫內容。這背後,是優必選持續高研發投入與專利積累的支撐。譚旻透露,公司過去三年研發投入佔比高達4至5成,全球專利已累計超2600項,其中「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位居全球第一。他相信,在10至20年內,人形機器人市場會從零增長到過千萬、過億,甚至過十億台的規模。
深港創科合作 助AI新技術出海
站在觀景台上鳥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個「跨境創科特區」已吸引超過200個高端項目和逾440間科技企業落戶,成為匯聚全球人才的熱點區域。華力創科學創始人兼CEO魚晨便是在這股創科引力下,從英國回流深圳創業。他們團隊研發的微型六維力傳感器,體積已縮至個位數毫米,廣泛應用於人形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具身智能裝置。
「對具身智能機器人來說,高性能的手部力覺感知系統不可或缺,這對機器人實現雙手精細操作、落地應用至關重要。」魚晨指出,人形機器人對傳感器的要求遠高於一般設備,除了要在多變環境中提供準確感知,還要求傳感器輕巧、低成本、易量產,並能與整體系統深度融合。借助深港合作平台,華力創科學今年已入駐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並透過這個平台設立香港子公司,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來源:大文集團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