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今天(23日)的日曆,不知不觉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经迎来倒计时200天的节点。4月13日到20日,香港文汇报记者跟随「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第三场联合採访活动採访团,实地走访珠海、深圳和惠州三地的十五运会比赛场馆。香港文汇报记者看到的不仅是赛事筹备的高效与顺畅,更是三地之间日渐融合的生活圈。从横跨港珠澳大桥的跨境自行车赛到深港双城联动的马拉松,从运动员「无感通关」的便捷体验到香港选手北上共享大湾区训练资源,这一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办的体育盛会,为大湾区生活圈的融合打通了「任督二脉」,不断推动三地规则衔接、设施共享、民生互通的深层融合,为「一国两制」下的协同发展写下鲜活註脚。
香港轮滑选手和内地的轮滑选手有时会一起训练。
香港轮滑竞速选手在做热身。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刘蕾接受访问。
香港轮滑竞速队总教练屈淑卿接受访问。
粉色赛道上,22名穿着写有「HongKong China」训练服的香港轮滑竞速队队员,俯身前倾加速,在斜坡弯道上高速飘移滑过,动作行云流水,十分丝滑。香港文汇报记者近日跟随採访团走访惠州市体育馆时,偶遇北上训练的香港轮滑竞速队。
港轮滑队:周五北上周日返港
这片轮滑场是即将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比赛场地之一,四周设有倾斜弯道,形如一个「镬」,外围还加建了遮阳棚。「我给100分!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训练场地!」香港轮滑竞速队总教练屈淑卿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这裏是标准200米跑道,有坡度、有观众席和更衣室,设备非常完善。
屈淑卿指,疫情前已开始组织队员北上训练,如今早已「踩惯」惠州的赛道。「我们平时都会趁周末或假期过来。队员周五放学就搭大巴北上,练到周日黄昏回港,交通很方便,高铁来回也快。」她笑言,每次来惠州训练都有种「回家」的感觉。「这边的教练愿意指导同学,而且安排贴心,练习时间都帮我们协调好。训练之馀,队员也能和内地选手切磋,提升技术,眼界也开阔不少。」
「在香港只可以用足球场练习,四四方方、无坡度,和标准场馆相去甚远。」屈淑卿坦言,香港地少人多,轮滑又属于小众运动,要建一个这样的专业场地并不容易。初来惠州训练时,队员不适应有坡度的标准场,甚至感到胆怯。「现在练习多了,他们已经逐步掌握节奏,反而觉得有坡度的场地好玩又刺激,信心大增,技巧也进步了。」
公路自行车赛具跨境「三最」特点
这一代港队小将,正是在湾区的融合与交流中逐渐成长起来的。香港文汇报记者走访还发现,为迎接十五运会,同样成长的是粤港澳三地对体育规则衔接、运动员和观众无感通关的经验。
作为十五运会唯一一个横跨粤港澳三地的比赛项目,在珠海举行的男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赛的筹备情况备受关注。香港文汇报记者实地走访了珠海市博物馆前的区域。这裏不仅将成为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赛的起点和终点,十五运会中的诸多「最」亦将在此实现,包括「世界海上跨桥骑行最长」、「穿越海底隧道最长」、「全运会测试赛路程最长」等。由于比赛公路横跨粤港澳三地, 赛事期间,人员、车辆和物资需要频繁地跨越三地海关,涉及不同的通关政策和手续,是比赛组织的一大挑战。
自行车赛道无感通关
到底筹备得如何呢?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竞赛部副部长、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袁熊说,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珠海联合港澳的海关边检部门,首次实现「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珠港澳三地海关、边检人员共同在起终点设立联合查验区,所有参赛车辆与物资提前一天完成查验并封存。」袁熊介绍,运动员和车辆都配备了手环和嵌入式的芯片,实现身份识别与通关时间精准记录,从而实现「无感通关」。
「移动指挥车」配三地观察员
袁熊称,男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赛还首次启用了「移动指挥车」机制,车上配备三地观察员和医疗人员,可实时协调处理突发情况。他指,港澳方面相关部门虽然在内地不具备执法权限,但均派出观察员全程参与监督,打破了以往在政策、技术和程序上的壁垒。「这不仅提高了赛事效率,也为未来举办更多跨境大型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深港通关将灵活优化服务措施
粤港澳三地都有不少体育迷,十五运会期间,如遇到热门赛事,或有不少香港体育迷北上观赛,到时若返程过关时被人潮「塞爆」怎麽办?邻近香港的深圳原来早有准备。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刘蕾指出,深圳方面将根据赛事安排和观众实际需求,灵活优化服务措施。目前,皇岗口岸已实行24小时通关机制。此外,深圳还将依託「民意速办」等机制,及时收集市民及游客的意见建议,通过12345政务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响应处理,必要时会向上汇报争取更灵活的通关安排。
香港文汇报记者 卢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