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今天(23日)的日曆,不知不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已經迎來倒計時200天的節點。4月13日到20日,香港文匯報記者跟隨「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三場聯合採訪活動採訪團,實地走訪珠海、深圳和惠州三地的十五運會比賽場館。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的不僅是賽事籌備的高效與順暢,更是三地之間日漸融合的生活圈。從橫跨港珠澳大橋的跨境自行車賽到深港雙城聯動的馬拉松,從運動員「無感通關」的便捷體驗到香港選手北上共享大灣區訓練資源,這一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辦的體育盛會,為大灣區生活圈的融合打通了「任督二脈」,不斷推動三地規則銜接、設施共享、民生互通的深層融合,為「一國兩制」下的協同發展寫下鮮活註腳。
香港輪滑選手和內地的輪滑選手有時會一起訓練。
香港輪滑競速選手在做熱身。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深圳賽區執委會副主任劉蕾接受訪問。
香港輪滑競速隊總教練屈淑卿接受訪問。
粉色賽道上,22名穿着寫有「HongKong China」訓練服的香港輪滑競速隊隊員,俯身前傾加速,在斜坡彎道上高速飄移滑過,動作行雲流水,十分絲滑。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跟隨採訪團走訪惠州市體育館時,偶遇北上訓練的香港輪滑競速隊。
港輪滑隊:周五北上周日返港
這片輪滑場是即將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比賽場地之一,四周設有傾斜彎道,形如一個「鑊」,外圍還加建了遮陽棚。「我給100分!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訓練場地!」香港輪滑競速隊總教練屈淑卿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裏是標準200米跑道,有坡度、有觀眾席和更衣室,設備非常完善。
屈淑卿指,疫情前已開始組織隊員北上訓練,如今早已「踩慣」惠州的賽道。「我們平時都會趁周末或假期過來。隊員周五放學就搭大巴北上,練到周日黃昏回港,交通很方便,高鐵來回也快。」她笑言,每次來惠州訓練都有種「回家」的感覺。「這邊的教練願意指導同學,而且安排貼心,練習時間都幫我們協調好。訓練之餘,隊員也能和內地選手切磋,提升技術,眼界也開闊不少。」
「在香港只可以用足球場練習,四四方方、無坡度,和標準場館相去甚遠。」屈淑卿坦言,香港地少人多,輪滑又屬於小眾運動,要建一個這樣的專業場地並不容易。初來惠州訓練時,隊員不適應有坡度的標準場,甚至感到膽怯。「現在練習多了,他們已經逐步掌握節奏,反而覺得有坡度的場地好玩又刺激,信心大增,技巧也進步了。」
公路自行車賽具跨境「三最」特點
這一代港隊小將,正是在灣區的融合與交流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還發現,為迎接十五運會,同樣成長的是粵港澳三地對體育規則銜接、運動員和觀眾無感通關的經驗。
作為十五運會唯一一個橫跨粵港澳三地的比賽項目,在珠海舉行的男子公路自行車個人賽的籌備情況備受關注。香港文匯報記者實地走訪了珠海市博物館前的區域。這裏不僅將成為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賽的起點和終點,十五運會中的諸多「最」亦將在此實現,包括「世界海上跨橋騎行最長」、「穿越海底隧道最長」、「全運會測試賽路程最長」等。由於比賽公路橫跨粵港澳三地, 賽事期間,人員、車輛和物資需要頻繁地跨越三地海關,涉及不同的通關政策和手續,是比賽組織的一大挑戰。
自行車賽道無感通關
到底籌備得如何呢?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珠海賽區執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競賽部副部長、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袁熊說,為保障賽事順利進行,珠海聯合港澳的海關邊檢部門,首次實現「前置查驗+閉環管理」模式。「珠港澳三地海關、邊檢人員共同在起終點設立聯合查驗區,所有參賽車輛與物資提前一天完成查驗並封存。」袁熊介紹,運動員和車輛都配備了手環和嵌入式的芯片,實現身份識別與通關時間精準記錄,從而實現「無感通關」。
「移動指揮車」配三地觀察員
袁熊稱,男子公路自行車個人賽還首次啟用了「移動指揮車」機制,車上配備三地觀察員和醫療人員,可實時協調處理突發情況。他指,港澳方面相關部門雖然在內地不具備執法權限,但均派出觀察員全程參與監督,打破了以往在政策、技術和程序上的壁壘。「這不僅提高了賽事效率,也為未來舉辦更多跨境大型活動積累寶貴經驗。」
深港通關將靈活優化服務措施
粵港澳三地都有不少體育迷,十五運會期間,如遇到熱門賽事,或有不少香港體育迷北上觀賽,到時若返程過關時被人潮「塞爆」怎麼辦?鄰近香港的深圳原來早有準備。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深圳賽區執委會副主任劉蕾指出,深圳方面將根據賽事安排和觀眾實際需求,靈活優化服務措施。目前,皇崗口岸已實行24小時通關機制。此外,深圳還將依託「民意速辦」等機制,及時收集市民及遊客的意見建議,通過12345政務服務平台第一時間響應處理,必要時會向上匯報爭取更靈活的通關安排。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