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见报之日,在中西区海滨长廊上环段,香港潮州商会和中西区民政处联合举办“大潮东去、香江多娇──香港潮州商会红头船风雨亭落成暨潮汕文化嘉年华”启动仪式,在特区政府和中联办的官员以及商会首长共同主礼下,一艘长十八米、宽三点九米、高六点四米的红头船正式启用。这艘耗资数百万元特制的红头船不是用于海上航行,而是一道陆上的风景,船上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可供市民休憩避雨之用,预计这个红头船风雨亭将成为新的游客打卡点。

为何叫做红头船?有何意义?半个世纪前,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香港潮州商会创建潮州会馆碑记》中写道:“(光绪之初)其时海运方兴,潮人航海梯山,懋迁外地者,尤以香港为要冲……”当年潮人如何自乡间越洋来到香港?据记载,主要航海工具就是红头船。为方便海运管理,清廷敕令广东一带商船将船头髹上红色,以资识别,俗称红头船。昔日潮人过番,多从澄海樟林港登上红头船,在上环三角码头上岸,或充实补给之后继续下南洋,或在香港落地生根。所以,红头船是本港潮州先人移民奋斗史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标志。
四年前,香港潮州商会筹备庆祝成立一百周年,确定以“感恩、传承、团结、奉献”为主题。百年风云过,滔滔两岸“潮”。一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潮人在狮子山下、维港两岸谋生、创业、创富,日久他乡变故乡。如何表达庆典活动的主题?刚好翌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时任潮州商会会长黄书锐等人提议做一件有意义的纪念品,作为百年潮商庆贺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的献礼,得到会董会同意,决定捐资建造红头船风雨亭,并成立专责小组,成员包括谢喜武、陈捷贵、林枫林和笔者,由黄书锐会长亲自统领。翌年七月,红头船风雨亭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建造红头船风雨亭的方案得到特区政府的支持,中西区民政事务处乐意共襄盛举,全力配合协助。但没想到真正做起来困难重重,先是本港无人愿意接单“造船”,只好到内地找厂家。设计图纸出来后,要经过本港多个部门逐一审批,因为内地技术人员的专业资质不获本港接纳,加上造船的原材料和工艺必须符合本港标准,又是一番折腾。最后船造好了,如何运到香港以及吊装等环节亦煞费周章。时间一拖再拖,成本一再追加,甚至一度陷入僵局。黄书锐卸任后,马鸿铭、高佩璇两任会长继续接力,最终耗时四年多才大功告成。从此,香港上环和汕头澄海樟林港各有一艘特制红头船,遥相呼应。
笔者参与红头船风雨亭工程全过程,体会最深有两点:一是潮州人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族群;二是香港与大湾区各个内地城市在专业标准和资质认证方面应该“拆墙松绑”,尽快建立互通互认的机制。近年内地高质量发展成果卓著,在基建、制造、航天、AI等多个领域获得国际上高度认可和好评,专业人才济济,香港虽然拥有成熟的体制,但应该与时俱进。
前几天一个下午,笔者和仪式筹备小组成员到上环海滨长廊现场视察,登上已经完成安装的红头船风雨亭,船上三支红色风帆的双面分别挂上潮州商会六大宗旨:“敦睦乡谊、促进工商、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兴学育才、扶贫救灾”。站在船头眺望维港,海面风平浪静,百舸争流,一艘港澳喷射船在夕阳下自远而近,减速驶进信德中心港澳码头。愿此情此景,天长地久。海滨长廊有不少男女老少在跑步散步,再过几天,当你们跑累了或走累了,这艘岸上的红头船,是为你们新添的歇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