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見報之日,在中西區海濱長廊上環段,香港潮州商會和中西區民政處聯合舉辦「大潮東去、香江多嬌──香港潮州商會紅頭船風雨亭落成暨潮汕文化嘉年華」啟動儀式,在特區政府和中聯辦的官員以及商會首長共同主禮下,一艘長十八米、寬三點九米、高六點四米的紅頭船正式啟用。這艘耗資數百萬元特製的紅頭船不是用於海上航行,而是一道陸上的風景,船上有一個古色古香的亭子,可供市民休憩避雨之用,預計這個紅頭船風雨亭將成為新的遊客打卡點。
紅頭船風雨亭位於中西區海濱長廊上環段。作者供圖
為何叫做紅頭船?有何意義?半個世紀前,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在《香港潮州商會創建潮州會館碑記》中寫道:「(光緒之初)其時海運方興,潮人航海梯山,懋遷外地者,尤以香港為要衝……」當年潮人如何自鄉間越洋來到香港?據記載,主要航海工具就是紅頭船。為方便海運管理,清廷敕令廣東一帶商船將船頭髹上紅色,以資識別,俗稱紅頭船。昔日潮人過番,多從澄海樟林港登上紅頭船,在上環三角碼頭上岸,或充實補給之後繼續下南洋,或在香港落地生根。所以,紅頭船是本港潮州先人移民奮鬥史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標誌。
四年前,香港潮州商會籌備慶祝成立一百周年,確定以「感恩、傳承、團結、奉獻」為主題。百年風雲過,滔滔兩岸「潮」。一個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潮人在獅子山下、維港兩岸謀生、創業、創富,日久他鄉變故鄉。如何表達慶典活動的主題?剛好翌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時任潮州商會會長黃書銳等人提議做一件有意義的紀念品,作為百年潮商慶賀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的獻禮,得到會董會同意,決定捐資建造紅頭船風雨亭,並成立專責小組,成員包括謝喜武、陳捷貴、林楓林和筆者,由黃書銳會長親自統領。翌年七月,紅頭船風雨亭項目舉行啟動儀式。
建造紅頭船風雨亭的方案得到特區政府的支持,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樂意共襄盛舉,全力配合協助。但沒想到真正做起來困難重重,先是本港無人願意接單「造船」,只好到內地找廠家。設計圖紙出來後,要經過本港多個部門逐一審批,因為內地技術人員的專業資質不獲本港接納,加上造船的原材料和工藝必須符合本港標準,又是一番折騰。最後船造好了,如何運到香港以及吊裝等環節亦煞費周章。時間一拖再拖,成本一再追加,甚至一度陷入僵局。黃書銳卸任後,馬鴻銘、高佩璇兩任會長繼續接力,最終耗時四年多才大功告成。從此,香港上環和汕頭澄海樟林港各有一艘特製紅頭船,遙相呼應。
筆者參與紅頭船風雨亭工程全過程,體會最深有兩點:一是潮州人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族群;二是香港與大灣區各個內地城市在專業標準和資質認證方面應該「拆牆鬆綁」,盡快建立互通互認的機制。近年內地高質量發展成果卓著,在基建、製造、航天、AI等多個領域獲得國際上高度認可和好評,專業人才濟濟,香港雖然擁有成熟的體制,但應該與時俱進。
前幾天一個下午,筆者和儀式籌備小組成員到上環海濱長廊現場視察,登上已經完成安裝的紅頭船風雨亭,船上三支紅色風帆的雙面分別掛上潮州商會六大宗旨:「敦睦鄉誼、促進工商、弘揚文化、服務社會、興學育才、扶貧救災」。站在船頭眺望維港,海面風平浪靜,百舸爭流,一艘港澳噴射船在夕陽下自遠而近,減速駛進信德中心港澳碼頭。願此情此景,天長地久。海濱長廊有不少男女老少在跑步散步,再過幾天,當你們跑累了或走累了,這艘岸上的紅頭船,是為你們新添的歇腳處。
相關鏈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2563071539177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