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滇緬公路」媒體團第四日(30日)前往保山市境內惠通橋,這座早於滇緬公路修建的橋,一度被視為戰略物資運輸的「生命線」,卻在關鍵時刻被自己人果斷炸毀,這一炸成功阻斷了日軍渡江,也打響了「滇西抗戰第一槍」。

惠通橋始建於明朝末年,最初為鐵鏈索橋,是滇緬古道上的重要渡口。1935年,橋樑改建為西式鋼纜弔橋並命名為「惠通橋」,成為滇緬公路上的關鍵節點。1938年8月滇緬公路通車後,惠通橋成為抗戰物資運輸的「生命線」,大量國際援華物資經此源源不斷運往國內,為正面戰場提供了有力支援。1942年5月,侵華日軍攻佔龍陵後直逼惠通橋,中國守軍為阻止日軍渡江,果斷炸毀橋樑,將敵人阻隔於怒江西岸,也就在此時,打響了滇西抗戰第一槍。
惠通橋被視為戰略物資運輸的「生命線」
惠通橋被視為戰略物資運輸的「生命線」
媒體團到達惠通橋實地採訪
1944年滇西反攻期間,惠通橋用18天搶修恢復通行,為中國遠征軍反攻松山、收復龍陵提供了關鍵通道,在滇西抗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惠通橋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載體。
「重走滇緬公路」主題採訪活動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聯合開展,將持續到11月1日,其間媒體團到訪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等地。活動旨在全方位展現滇緬公路的歷史貢獻與其承載的時代價值,以此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
大公報記者黃艾力、譚旻煦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