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星期五
新闻中心
新闻联高层新疆行|科技蓝让棉花变得更雪白 西方污蔑倒逼新疆棉产能升级

香港新闻联高层参访团走进新疆天业蘑菇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考察棉花生产加工情况。

  新疆是中国著名的瓜果之乡和农贸产品出口基地。实地考察当地现代农业的最新发展面貌,成为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简称「香港新闻联」)高层参访团此次新疆行的重要一站。7月8日,参访团一行来到天业蘑菇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这里,大家看到了5000亩的农种区,看到了天山雪水在科技设备的过滤下「净化变身」的神奇过程,看到了一片片新疆棉从生产、采摘到加工、出口的全流程。参访团成员既被浩瀚农田的壮阔美丽所震撼,更为现代农业的科技化、智能化发展点赞。

参访团成员参观初代兵团人穿过的棉衣。 

  农业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地下水位高、盐碱大,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借助科技赋能,现在基地地下水位由20cm降至1.8cm以下,土壤含盐量由17‰降至3‰以下,pH值由8.7降至7.3,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0.75以上,节约土地7%-12%,农机作业费降低20%-25%,节肥15%-20%。基地棉花单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

  「空天地」监测 耕种精准调控

新疆棉花生产已经运用「空、天、地」技术,实现了农情监测与精准调控。

  正当记者聚精会神采访之际,「滋滋……」一架无人机突然从记者身后腾空而起。原来这里已经运用「空、天、地」技术,实现了农情监测与精准调控。虫情测报灯、一体化气象站、苗情检测系统助力科学农事,实现远程控制与实时反馈。一幅智慧农业的生动画面此时此刻真正变得具象化。

  当地工作人员说,如今,科技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与大数据技术,以数字化、无人化模式为种植户提供打药服务,其配备灵活机械臂,每小时作业可达200亩;还可实现360度自由移动,对农作物损伤极小;1人即可操控5台进行集群作业,大幅提升了效率,又能精准作业,保障作物质量。

  西方污蔑抹黑倒逼产能升级

  「前些年,西方国家对新疆棉的恶意污蔑,对我们的生产销售带来了一些影响。但现在,坏事已经变成了好事。」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些年,当地通过拓宽产业链、开发深加工等方式,让新疆棉的出口产品形态更加丰富多元,不仅倒逼当地棉花生产实现「产能升级」,也有效抵销了过去产销方面的负面影响。

  在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还了解到,如今,农业资源转化已成为当地的发展重点。目前,这里拥有9家骨干纺织企业,并建成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的全产业链条,规模为环锭纺116.82万锭、气流纺2.67万头、毛纺1.7万锭。

  专家:港疆可探索「智慧物流」深度合作

  谈及香港与新疆在农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前景,著名香港问题专家、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表示,未来,可以利用香港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新疆在跨境电商、口岸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探索智慧物流、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合作。

  「香港与新疆未来最大的合作机遇在于共同参与和引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王江表示,新疆作为中国面向中亚、中东,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香港作为全球金融、服务和创新枢纽,两地「东联西出」,有望在国际物流、跨境贸易、双向投资、金融创新、绿色产业等领域打造示范性项目。香港的国际化优势能帮助新疆企业「走出去」,新疆的资源和区位又为香港企业提供新市场和新赛道。两地若能深化合作,用好香港这个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和平台,定能实现互利共赢,助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艰苦岁月/走进「军垦第一连」 体验初代兵团生活

参访团成员体验军垦区打铁。

  7月8日,香港新闻联高层参访团走进位于新疆石河子的「军垦第一连」及「军垦博物馆」,深入了解兵团人投身新疆建设的火热历史,并亲身体验了犁地、打铁、磨豆腐等「军垦日常劳作」,参访团成员纷纷感叹新疆能够发展至今的不易,并对兵团于当地发展的特殊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从石河子市中心出发,汽车飞驰在宽阔的大路上,不经意间,新闻联一行就来到了军垦博物馆。在这里,大家仔细了解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分布图,了解了王震将军当年主动请缨奔赴新疆、肩负起当地发展建设重任的历史,了解了初代兵团人打地窝子、贴烙饼子的艰苦岁月,看到了二代「兵团娃」在土屋里认真读书的动人场景……

  「我实在不敢相信当年的建设者居然面对着如此艰苦的条件,但又做出了这么大的成就。」一位参访团成员在看到展柜里初代兵团人曾经穿过的「军大衣」时深受触动。那一块块各色的补丁、一处处修补的痕迹,彷彿将人拉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正是老一辈军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新疆同胞的幸福生活。」

  汽车辗转,参访团一行随即来到了军垦第一连,这里生动还原了当年初建新疆时的物理场景。从满是小板櫈的学习教室,到长条大桌的集体食堂,从铁匠炉、豆腐坊,到远近闻名的地窝子……参访团成员在观瞻的过程中,彷彿不知不觉「穿越」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用力一点,再用力一点,加油!」听着当地百姓的助威声,兴致勃勃体验犁地耕田的参访团成员也鼓足了劲向前迈进。但是,沉重的铧犁、深软的土壤、暴晒的天气,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让参访团成员对当年建设之不易有了切身的体会。

西域文明/探秘新疆「中国之最」 感受多彩中华文明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土大地、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当仁不让的发祥地,那些「历史之最」应该多出于此。事实上,作为中国自古以来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东西方文明交融贯通的核心区,新疆同样孕育出大量「中国之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香港新闻联高层参访团一行就看到了中国最早的羊肉串、滑雪场、护目镜、乐高玩具和纸本书信。

  在一处展台前,一根「棍子」和一扇「肋骨」组成的奇怪展品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讲解员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红柳串羊排」,距今约2200年到3000年。西域先民不仅会吃,而且很会玩。作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彩绘天王踏鬼木俑自然是这里的「顶流」。它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气韵生动、活灵活现,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件可拆卸组装的木俑。因此,说它是中国「最早的乐高玩具」,可谓恰如其分。

  近年来,中国冰雪运动如火如荼。然而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人类滑雪的起源竟然在新疆。讲解员介绍,在阿勒泰市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内,有一组岩棚岩画,上面描绘了当地先民滑雪狩猎的场景。据考古学家考证,其时代距今约1万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年代最为久远的滑雪狩猎史料。

  在新疆,还出土了最早的中国纸本书信实物《李柏文书》,以及唐代的阿斯塔纳墓葬品「眼罩」,今人估计其是防风防沙之用,类似今天的「护目镜」。走进新疆,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里不仅有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更有璀璨夺目的文明之光,并与华夏大地其他地方的文化一起,共同构筑起五彩多姿、无比闪耀的中华文明。

加强联系/冀香港专才助力新疆商贸发展

   新疆虽然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但从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来看,这里却是绝对的枢纽地带。7月9日,香港新闻联高层参访团一行走进中国新疆自贸区喀什片区商务中心,深入了解这里从祖国边疆发展成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变迁之路。

  喀什地区商务局副局长姜海涛说,喀什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为了加强与香港的联系,喀什近年来积极打通两地人流与物流的联系通道。未来,喀什还计划引进香港的专业法律服务,以推进喀什「法治谷」建设。非常欢迎和期待越来越多的香港专业人才来到喀什。

  在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政明也告诉大公报记者,自2010年后,陆续有港资进入当地发展矩阵之中。「新疆自然条件好,资源禀赋佳,而香港在投资、渠道、市场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希望今后能与香港加强各方面合作,让新疆的好产品更多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大公文汇记者 张宝峰喀什、石河子报道 

 

新闻联高层新疆行|科技蓝让棉花变得更雪白 西方污蔑倒逼新疆棉产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