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邱立本: 金庸百年與文化中華魅力

作者: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 

金庸百年之際,各方都在思考如何將「金學」發揚光大,避免金庸作品日後只是被新一代以影像的方式來記憶,而失去了文字世界的魅力,忘記了字裏行間的刀光劍影和恩怨情仇,才是金庸小說的重要底色。就像莎劇演出和影視作品,不能代替莎士比亞的文字,不能忘記那些激盪人心的金句。

香港不但要設立金庸文學館,也要香設立金庸全球文學獎,延續二十世紀香港在冷戰年代的傳奇,讓全球作家都可以描繪新的靈感軌跡,讓金學探討的人性不會斷層。由於香港是金庸寫作基地,這活動應該由香港政府和民間合辦,彰顯金庸是香港歷久彌新的軟實力名片,打破香港被誣稱為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

從五六十年代開始,金庸作品在香港成為超越殖民地教育的中華文化讀物,讓「番書仔」夢回故國山河歲月,彌補了香港精英在殖民地教育下對中華文化的疏離感,發現從江南旖旎風光到塞外大漠孤煙的吸引力,走進了從江湖到廟堂的傳奇,回歸文化中華的主體性,力抗殖民文化霸權。

金庸作品並向全球華人輻射,引爆驚艷。五六十年代台海兩岸都將金庸小說列為禁書,但作品的力量說明了一切,結果兩岸領導人先後被金庸「圈粉」。一九七三年,金庸訪問台灣與蔣經國深談,發現小蔣也是讀者,金庸回港後在《明報月刊》發表《在台所見、所聞、所思》,後來金庸小說在台灣解禁,掀起台灣的金學熱潮,出現「金庸茶館」、「金庸江湖」等研究組織,寶島「金學」大盛,背後是冷戰年代兩岸隔絕,金庸作品對神州大地和中國歷史的細緻描繪,撫慰了台灣民眾多少「傷別離」的鄉愁。

金庸作品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八十年代開始發酵。一九八一年金庸訪京拜會鄧小平,發現這位改革工程師也是「金粉」。鄧小平對金庸說,雖然第一次見面,但其實是老朋友了,因為你的書我都愛看,尤其是書中的英雄都是歷經苦難,而我也是三落三起,飽經磨難,因而雙方都有相見恨晚之感。這也導致金庸小說在神州大地解禁,迎來數以億計讀者,即使很多人看盜版。上海評論家毛尖最近在香港書展就金庸魅力演講,指出金庸是她青春時期的文學啟蒙。

這也意外地彌補了文革和政治運動後的文化記憶斷層。由於金庸小說非常‘歷史化’,刺激金學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出現六神磊磊等金粉作家,將金庸作品分析得鞭辟入裏,開創中國文學史新的論述,將金庸小說視為與「四大名著」並駕齊驅的新經典。

東南亞也和金庸小說結緣。一九六七年香港政治動亂,山雨欲來風滿樓,金庸赴新加坡避難,創辦《新明日報》連載金庸武俠小說,讓南洋華人與神州大地的文脈連成一體,為大馬華文教育的推廣作出了貢獻,啟蒙了很多馬華作家。


 相關鏈接:https://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0/2024/0820/1002553.html

邱立本: 金庸百年與文化中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