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星期三
会务资讯
香港文汇报|良心:机工文化打卡地(下)

  复古的路灯、南洋风格的长凳……走进隐于昆明闹市的新闻里社区,一到新闻南路路口,就能看到一块「南侨机工历史文化主题街区」的指示牌。新闻里社区地处昆明市主城区,新闻南路是闹中取静、保有纯正老昆明居住风格、文化氛围浓厚的小街。当地政府对新闻南路进行两期升级改造,通过充分挖掘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和归国华侨的爱国往事,将老旧街区原来一条因文艺小资而出名的网红街区「椿上花街」,打造成为了兼具历史情怀与文艺情调的被誉为「神仙小街」的特色街区。

  首先,这条街区突出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反映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的主题街区总长约300米,以「五华同心·同气连枝」为主题,围绕「爱国、乡愁、同根、岁月、文化」等6个主题,建造了12面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墙。12面文化墙重现了当年发起机工召募的侨领陈嘉庚和南侨机工抗战历史文化以及归国华侨的爱国往事。配合文化墙,建有宣传书柜、心愿单,还有「南侨机工人物志」和「南侨机工爱国语录」等。在「云南省最后一名南侨机工」罗开瑚生前居住的篆塘路96号院内建设了「乡愁坊」,在篆西巷、新闻南路沿线小区内展示南侨机工故事。通过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南侨机工历史文化传播这一主线,在街区开展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延伸拓展街区对市民的吸引力。

  社区依托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品牌,寓教于乐,将爱国主义教育植入于群众日常生活中,通过文化纽带将辖区各族群众紧紧聚在一起,让广大群众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一边散散步,一边浏览着抗战历史,既锻炼了身体,还收获了知识。」周边居民经常带着家人来到椿上花街,在自己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区还成立了「传承南侨机工精神」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医疗保健、敬老爱幼、扶贫济困、邻里互助等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广泛传播南侨机工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椿上花街以「网红经济」为基础,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推动文化创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建造精致安逸的「网红」小街。椿上花街自带新旧融合的气质,有闹中取静的纯正老昆明居住风格,有文化氛围浓厚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墙。围绕文化墙,对沿街道路、院坝进行清污分流、道路铺装、老旧小区改造,逐步统一商家门头、店招。配建太阳能节能灯、手绘公共座椅等街道公共设施。街上涌现出一批文艺、小资的原创网红店舖,传递着「有态度」的生活理念,营造了昆明独有的温润、朴实、浪漫的城市氛围。市民和游人在街上「走着走着,就与一段历史不期而遇」,实现了城市活力、侨文化、烟火气的相互交融。


  椿上花街得名于原先街上有好几家花店。经过2018年的第二期改造,舖面变更,花店不见了。虽然如今已不卖花,但街上却栽满了鲜花绿植。花店不开了,花更继续开。要说这条街的店舖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那便是每家店的门口都绿意盎然。每一株植物都被精心呵护着,旺盛生长。在椿上花街漫步,感受被绿色包裹着的氛围,身心俱放松。红色的玫瑰悄悄探出头来,伸到了街道上。藏在绿叶中的紫色绣球花,安静地绽放。沐浴在阳光下的绿植,散发出生机盎然的气息。


  街道不长,店舖不多,但家家都文艺又治愈,咖啡甜品、花艺、刺青、精油……特色小店撑起了椿上花街的文化氛围。路边的长椅印上了梵高的著名画作,颇有艺术感。不时有路人坐在长椅上休憩,悠闲地晒着阳光。没事儿发发呆,看街上人来人往,享受阳光、空气和绿植。满头银发的奶奶坐在椅子上,给小孙子唸书。奶奶读书的声音爽朗,抑扬顿挫。原本蹦蹦跳跳,有些闹腾的小孙子安静了下来,爬上椅子,听着奶奶唸书。在街口的玻璃书柜,悄然进行着一场书籍交换活动。让家中闲置的图书流动起来,让思想交流起来。

  社区里还有一个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展览馆(也称纪念馆)颇有名气。展览馆坐落于社区西坝路64号。一走进这个馆,就会被充满故事的历史文化走廊深深吸引。走廊一侧展示着曾居住在新闻里社区的两名南侨机工——唐国常和罗开瑚的英雄事迹,另外一侧是一幅古铜色的滇缅公路地图,写着「华之魂 侨之光」。进入庭院,迎面一面刻满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名单的英名墙震撼人心,3,000多名南侨机工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在另一面的勋章墙上,挂满了南侨机工们获得的各种奖章。展览馆二楼的陈列室里,展出许多关于南侨机工的珍贵文字、图片、影像、文物等资料,其中不少图片、书信都是馆长汤晓梅在海内外搜集到的,不少是在内地第一次公开展示。

  展览馆集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展览展示、座谈交流和学术研究于一身,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交流场所。这里是讲述南侨机工故事的重要场所,因此也是海内外南侨机工后代经常汇聚的地方。展览馆的讲解员中就有不少是海内外南侨机工的后裔,展览馆的馆长汤晓梅也是机工后代。她的父亲汤耀荣是马来西亚槟城华侨,1939年响应陈嘉庚的号召回国参加抗战。

  汤晓梅多年坚持搜集、整理南侨机工的历史资料。据她收集的资料,到2015年,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仅剩12位,中国国内7位,国外5位。随着老南侨机工陆续在岁月的长河中谢幕,汤晓梅感受到了收集南侨机工史料的紧迫性。她认为,由于南侨机工这个群体的长久「消失」,机工后代对自己父辈的英雄事迹、伟大奉献知之甚少,记忆模糊、甚至有不少误解。因此应该抓紧弥补过去的迷失。她先后20多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搜集资料,并将一些搜集来的史料捐赠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北京、厦门、昆明、广州都有。她整理出版的《南侨机工历史文物选编》,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世事沧桑、岁月流转,南侨机工的赤子忠心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继续奋勇向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南侨机工的历史仍将继续激励与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香港文汇报|良心:机工文化打卡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