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的路燈、南洋風格的長凳……走進隱於昆明鬧市的新聞里社區,一到新聞南路路口,就能看到一塊「南僑機工歷史文化主題街區」的指示牌。新聞里社區地處昆明市主城區,新聞南路是鬧中取靜、保有純正老昆明居住風格、文化氛圍濃厚的小街。當地政府對新聞南路進行兩期升級改造,通過充分挖掘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和歸國華僑的愛國往事,將老舊街區原來一條因文藝小資而出名的網紅街區「椿上花街」,打造成為了兼具歷史情懷與文藝情調的被譽為「神仙小街」的特色街區。
昆明新聞里南僑機工英名牆。 作者供圖
首先,這條街區突出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反映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的主題街區總長約300米,以「五華同心·同氣連枝」為主題,圍繞「愛國、鄉愁、同根、歲月、文化」等6個主題,建造了12面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牆。12面文化牆重現了當年發起機工召募的僑領陳嘉庚和南僑機工抗戰歷史文化以及歸國華僑的愛國往事。配合文化牆,建有宣傳書櫃、心願單,還有「南僑機工人物誌」和「南僑機工愛國語錄」等。在「雲南省最後一名南僑機工」羅開瑚生前居住的篆塘路96號院內建設了「鄉愁坊」,在篆西巷、新聞南路沿線小區內展示南僑機工故事。通過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底蘊,延續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傳播這一主線,在街區開展具有華僑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動,不斷延伸拓展街區對市民的吸引力。
社區依託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品牌,寓教於樂,將愛國主義教育植入於群眾日常生活中,通過文化紐帶將轄區各族群眾緊緊聚在一起,讓廣大群眾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一邊散散步,一邊瀏覽着抗戰歷史,既鍛煉了身體,還收穫了知識。」周邊居民經常帶着家人來到椿上花街,在自己學習歷史的同時,也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區還成立了「傳承南僑機工精神」志願服務隊,定期開展醫療保健、敬老愛幼、扶貧濟困、鄰里互助等各具特色的志願服務活動,在為居民服務的過程中廣泛傳播南僑機工事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同時椿上花街以「網紅經濟」為基礎,促進城市人居環境改善、推動文化創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建造精緻安逸的「網紅」小街。椿上花街自帶新舊融合的氣質,有鬧中取靜的純正老昆明居住風格,有文化氛圍濃厚的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牆。圍繞文化牆,對沿街道路、院壩進行清污分流、道路鋪裝、老舊小區改造,逐步統一商家門頭、店招。配建太陽能節能燈、手繪公共座椅等街道公共設施。街上湧現出一批文藝、小資的原創網紅店舖,傳遞着「有態度」的生活理念,營造了昆明獨有的溫潤、樸實、浪漫的城市氛圍。市民和遊人在街上「走着走着,就與一段歷史不期而遇」,實現了城市活力、僑文化、煙火氣的相互交融。
椿上花街得名於原先街上有好幾家花店。經過2018年的第二期改造,舖面變更,花店不見了。雖然如今已不賣花,但街上卻栽滿了鮮花綠植。花店不開了,花更繼續開。要說這條街的店舖都有什麼共同特徵,那便是每家店的門口都綠意盎然。每一株植物都被精心呵護着,旺盛生長。在椿上花街漫步,感受被綠色包裹着的氛圍,身心俱放鬆。紅色的玫瑰悄悄探出頭來,伸到了街道上。藏在綠葉中的紫色繡球花,安靜地綻放。沐浴在陽光下的綠植,散發出生機盎然的氣息。
街道不長,店舖不多,但家家都文藝又治癒,咖啡甜品、花藝、刺青、精油……特色小店撐起了椿上花街的文化氛圍。路邊的長椅印上了梵高的著名畫作,頗有藝術感。不時有路人坐在長椅上休憩,悠閒地曬着陽光。沒事兒發發呆,看街上人來人往,享受陽光、空氣和綠植。滿頭銀髮的奶奶坐在椅子上,給小孫子唸書。奶奶讀書的聲音爽朗,抑揚頓挫。原本蹦蹦跳跳,有些鬧騰的小孫子安靜了下來,爬上椅子,聽着奶奶唸書。在街口的玻璃書櫃,悄然進行着一場書籍交換活動。讓家中閒置的圖書流動起來,讓思想交流起來。
社區裏還有一個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展覽館(也稱紀念館)頗有名氣。展覽館坐落於社區西壩路64號。一走進這個館,就會被充滿故事的歷史文化走廊深深吸引。走廊一側展示着曾居住在新聞里社區的兩名南僑機工——唐國常和羅開瑚的英雄事跡,另外一側是一幅古銅色的滇緬公路地圖,寫着「華之魂 僑之光」。進入庭院,迎面一面刻滿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名單的英名牆震撼人心,3,000多名南僑機工的名字讓人肅然起敬。在另一面的勳章牆上,掛滿了南僑機工們獲得的各種獎章。展覽館二樓的陳列室裏,展出許多關於南僑機工的珍貴文字、圖片、影像、文物等資料,其中不少圖片、書信都是館長湯曉梅在海內外搜集到的,不少是在內地第一次公開展示。
展覽館集南僑機工歷史文化展覽展示、座談交流和學術研究於一身,已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南僑機工歷史文化交流場所。這裏是講述南僑機工故事的重要場所,因此也是海內外南僑機工後代經常匯聚的地方。展覽館的講解員中就有不少是海內外南僑機工的後裔,展覽館的館長湯曉梅也是機工後代。她的父親湯耀榮是馬來西亞檳城華僑,1939年響應陳嘉庚的號召回國參加抗戰。
湯曉梅多年堅持搜集、整理南僑機工的歷史資料。據她收集的資料,到2015年,全世界健在的南僑機工僅剩12位,中國國內7位,國外5位。隨着老南僑機工陸續在歲月的長河中謝幕,湯曉梅感受到了收集南僑機工史料的緊迫性。她認為,由於南僑機工這個群體的長久「消失」,機工後代對自己父輩的英雄事跡、偉大奉獻知之甚少,記憶模糊、甚至有不少誤解。因此應該抓緊彌補過去的迷失。她先後20多次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搜集資料,並將一些搜集來的史料捐贈到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北京、廈門、昆明、廣州都有。她整理出版的《南僑機工歷史文物選編》,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
世事滄桑、歲月流轉,南僑機工的赤子忠心激勵着新時代的人們繼續奮勇向前。在新的歷史時期,南僑機工的歷史仍將繼續激勵與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相關鏈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3/22/AP67ddc74ee4b0227b546627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