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星期日
会务资讯
香港文汇报|良心:「卖子救国」震南洋

  江门五邑,台山只是其中的一邑。其他四邑(新会、开平、恩平和鹤山)的海外华人华侨中也有许多抗日救国的感人故事。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江门华侨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爱国史上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华侨在抗战期间共捐款13亿国币,其中江门五邑华侨捐款就达6.8亿国币。

「卖子救国」的郑潮炯。作者供图 

  香港人口中祖籍江门五邑的比例约为20%,这意味着平均每5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祖籍五邑。自1841年香港开埠以来,五邑地区的人大量移民到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初期的主力军。特别是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有80%的人口原籍五邑地区。五邑人在香港不仅传承弘扬了广府文化,而且在各个领域创造出骄人成绩。他们中有刘德华、周润发、梁朝伟、甄子丹、谭咏麟、林子祥、曾志伟、容祖儿等大明星,还有李锦记集团李文达和嘉华集团李志和等著名企业家。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里,有一份“卖子救国”的契约及有关文件,记录了新加坡华侨郑潮炯“卖子”捐款支持抗战的故事。郑潮炯1904年出生在江门新会大泽镇贫苦人家,17岁便外出打工。先是在香港,后来到了马来西亚沙巴的山打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洋各地的爱国华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捐款捐物,还组织爱国青年回国抗战。郑潮炯没有能力捐款捐物,就决定用义卖瓜子的形式,在南洋各地为抗日筹款。他背着行囊,挂起义旗,迈开双腿,走街串巷,一边义卖瓜子筹款,一边宣传抗日救国。自1937年至1941年,他几乎跑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戏院、茶楼、商场、码头、车站,共筹集到18万元义款。当时当地一两角钱就可以吃一顿饭,可想而知18万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款项。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十分支持丈夫的义举。在丈夫外出义卖筹款时,她背着年幼的孩子,靠卖面包和水果维持一家生计。 

  1940年,日军进攻郑潮炯的家乡新会,郑潮炯父亲郑巨及同村30多位乡亲被日本鬼子杀害。郑潮炯悲愤欲绝,国仇家恨更激发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正好当年妻子钟彩合又怀孕了。那时他们已有3男1女,郑潮炯就和妻子商量,不管再生的孩子是男是女,都把这个孩子送人抚养,所得来的“乳银”全部捐给国家,买子弹打东方。 

  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郑潮炯给这个儿子取名社义。郑潮炯给孩子们起名字都带有他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他给次子起名“社心”,意为关心社会。给刚出生的这个儿子取名“社义”,意为坚持社会正义。孩子出生不久,郑潮炯就和当地一家赵姓华商议定,孩子送赵家收养,郑家只收赵家“乳银”80元,但并不是说“卖”,而是“送”。小社义刚满三个月,赵家就按约定把他抱走,并将他改名赵超余。郑潮炯把赵家给的80元“乳银”全数直接捐到了筹赈会。 

  郑潮炯为抗日募捐把亲生骨肉送人收养的义举被华文报章争相报道,轰动了整个南洋侨界。南洋各地很多华侨华人的茶楼、商店、饭庄、药店等纷纷响应郑潮炯的募捐活动,掀起了抗日救国新高潮,但同时也引来了日本特务对郑潮炯的注意。1941年东南亚战事吃紧,郑潮炯来到了新加坡。没多久日军就占领了新加坡,郑潮炯遭到日军搜捕。在抗日人士的帮助下,郑潮炯辗转躲藏。风声紧时躲在新加坡双林寺里,靠僧人替他掩护;风声过后,他才跑回家里躲藏。郑潮炯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妻子钟彩合挑着货郎担子走街串巷,卖蔬果、食油、豆浆和糖饼,挣点辛苦钱维持。郑潮炯则只能躲在家里煮饭、照料小孩。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年龄增长,郑潮炯夫妇心中挂念当年为了抗日救亡而“送人收养”的那个儿子郑社义。他们曾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电视报纸上登过寻人广告,但始终未能找到儿子的线索。直到1964年,年过60的郑潮炯实在忍不住对儿子郑社义的思念,大着胆子写信给侨胞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希望帮助寻找失散20多年的儿子郑社义。周总理十分重视,马上将信批转到了广东省有关部门,要求积极帮助寻找这位老华侨的孩子。1965年,在国家侨务部门的帮助下,郑潮炯终于在广东肇庆找到了儿子郑社义。

  原来郑社义的养父赵炳南在新加坡去世后,郑社义就跟随养母回到了养父老家肇庆,靠种地为生。21岁时郑社义参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转业后到了地方一家工厂上班,并与同村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后来工厂效益不好被解散,郑社义又回家务农。经过几番书信往来,父子约定在新会老家见面。1967年,郑潮炯从新加坡回到新会的堂弟家。郑社义抱着刚学会走路的儿子赵卫国从肇庆赶来团聚。原本郑社义心中还一直有个结:在这么多儿女中,父亲为何偏偏把他送给别人家。在这次团聚中,郑潮炯对当年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解释,郑社义才终于释怀。1984年2月,郑潮炯因病逝世,享年81岁。他临终前仍记挂着郑社义。钟彩合按郑潮炯的嘱托,多次回国到肇庆看望郑社义一家。郑社义70多岁时去世。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里展示的郑潮炯「卖子契约」等20件「卖子救国」的珍贵文物,是郑潮炯次子郑社心于2004年至2007年陆续捐赠的。展出的文物中,有郑潮炯义卖瓜子时穿的由马六甲慈善组织捐赠的衣服、郑潮炯义卖瓜子时使用的由沙捞越华侨团体赠送的布袋、郑潮炯送养儿子的契约文书以及捐款证明书等,真实、完整地展现了郑潮炯当年「卖子救国」的义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曾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在郑潮炯的心里,“为国家作贡献”,从来就不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一个个义不容辞的行动。郑潮炯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香港文汇报|良心:「卖子救国」震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