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星期日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良心:「賣子救國」震南洋

  江門五邑,台山只是其中的一邑。其他四邑(新會、開平、恩平和鶴山)的海外華人華僑中也有許多抗日救國的感人故事。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江門華僑用鮮血和生命,在中華民族愛國史上譜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華僑在抗戰期間共捐款13億國幣,其中江門五邑華僑捐款就達6.8億國幣。

 「賣子救國」的鄭潮炯。作者供圖 

香港人口中祖籍江門五邑的比例約為20%,這意味着平均每5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祖籍五邑。自1841年香港開埠以來,五邑地區的人大量移民到香港,成為香港開埠初期的主力軍。特別是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有80%的人口原籍五邑地區。五邑人在香港不僅傳承弘揚了廣府文化,而且在各個領域創造出驕人成績。他們中有劉德華、周潤發、梁朝偉、甄子丹、譚詠麟、林子祥、曾志偉、容祖兒等大明星,還有李錦記集團李文達和嘉華集團李志和等著名企業家。

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裏,有一份「賣子救國」的契約及有關文件,記錄了新加坡華僑鄭潮炯「賣子」捐款支援抗戰的故事。鄭潮炯1904年出生在江門新會大澤鎮貧苦人家,17歲就外出打工。先在香港,後來到了馬來西亞沙巴的山打根。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南洋各地的愛國華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捐款捐物,還組織愛國青年回國抗戰。鄭潮炯沒有能力捐款捐物,就決定用義賣瓜子的形式,到南洋各地為抗日籌款。他揹着行囊,掛起義旗,邁開雙腿,走街串巷,一邊義賣瓜子籌款,一邊宣傳抗日救國。自1937年至1941年,他幾乎跑遍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戲院、茶樓、商場、碼頭、車站,共籌集到18萬元義款。當時當地一兩角錢就可以吃一頓飯,可想而知18萬是一筆多麼大的巨款。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十分支持丈夫的義舉。在丈夫外出義賣籌款時,她揹着年幼的孩子,靠賣麵包和水果維持一家生計。

1940年,日軍進攻鄭潮炯的家鄉新會,鄭潮炯父親鄭鉅及同村30多位鄉親被日本鬼子殺害。鄭潮炯悲憤欲絕,國仇家恨更激發了他抗日救國的決心。正好當年妻子鍾彩合又懷孕了。那時他們已有3男1女,鄭潮炯就和妻子商量,不管再生的孩子是男是女,都把這個孩子送人撫養,所得來的「乳銀」全部捐給國家,買子彈打東洋。

妻子生的又是個兒子,鄭潮炯給這個兒子取名社義。鄭潮炯給孩子們起名字都帶有他對孩子的殷切期望,他給次子起名「社心」,意為關心社會。給剛生的這個兒子取名「社義」,意為堅持社會正義。孩子生下不久,鄭潮炯就和當地一家趙姓華商議定,孩子送趙家收養,鄭家只收趙家「乳銀」80元,但並不是說「賣」,而是「送」。小社義剛滿三個月,趙家就按約定把他抱走,並將他改名趙超余。鄭潮炯把趙家給的80元「乳銀」全數直接捐到了籌賑會。

鄭潮炯為抗日募捐把親生骨肉送人收養的義舉被華文報章爭相報道,轟動了整個南洋僑界。南洋各地很多華僑華人的茶樓、商店、飯莊、藥店等紛紛響應鄭潮炯的募捐活動,掀起了抗日救國新高潮,但同時也引來了日本特務對鄭潮炯的注意。1941年東南亞戰事吃緊,鄭潮炯來到了新加坡。沒多久日軍就佔領了新加坡,鄭潮炯遭到日軍搜捕。在抗日人士的幫助下,鄭潮炯輾轉躲藏。風聲緊時躲在新加坡雙林寺裏,靠僧人替他掩護;風聲過後,他才跑回家裏躲藏。鄭潮炯一家的生活,全靠妻子鍾彩合挑着貨郎擔子走街串巷,賣蔬果、食油、豆漿和糖餅,掙點辛苦錢維持。鄭潮炯則只能躲在家裏煮飯、照料小孩。

抗日戰爭勝利後,隨着年紀增長,鄭潮炯夫婦心中記掛當年為了抗日救亡而「送人收養」的那個兒子鄭社義。他們曾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電視報紙上登過尋人廣告,但始終未能找到兒子的線索。直到1964年,年過60的鄭潮炯實在忍不住對兒子鄭社義的思念,大着膽子寫信給僑胞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希望幫助尋找失散20多年的兒子鄭社義。周總理十分重視,馬上將信批轉到了廣東省有關部門,要求積極幫助尋找這位老華僑的孩子。1965年,在國家僑務部門的幫助下,鄭潮炯終於在廣東肇慶找到了兒子鄭社義。

原來鄭社義的養父趙炳南在新加坡去世後,鄭社義就跟隨養母回到了養父老家肇慶,靠種地為生。21歲時鄭社義參軍,當了一名解放軍戰士,轉業後到了地方一家工廠上班,並與同村的一位姑娘結了婚。後來工廠效益不好被解散,鄭社義又回家務農。經過幾番書信往來,父子約定在新會老家見面。1967年,鄭潮炯從新加坡回到新會的堂弟家。鄭社義抱着剛學會走路的兒子趙衛國從肇慶趕來團聚。原本鄭社義心中還一直有個結:在這麼多兒女中,父親為何偏偏把他送給別人家。在這次團聚中,鄭潮炯對當年的想法和做法進行了解釋,鄭社義才終於釋懷。1984年2月,鄭潮炯因病逝世,享年81歲。他臨終前仍記掛着鄭社義。鍾彩合按鄭潮炯的囑託,多次回國到肇慶看望鄭社義一家。鄭社義70多歲時去世。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裏展示的鄭潮炯「賣子契約」等20件「賣子救國」的珍貴文物,是鄭潮炯次子鄭社心於2004年至2007年陸續捐贈的。展出的文物中,有鄭潮炯義賣瓜子時穿的由馬六甲慈善組織捐贈的衣服、鄭潮炯義賣瓜子時使用的由沙撈越華僑團體贈送的布袋、鄭潮炯送養兒子的契約文書以及捐款證明書等,真實、完整地展現了鄭潮炯當年「賣子救國」的義舉。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曾指出,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在鄭潮炯的心裏,「為國家作貢獻」,從來就不是一句豪言壯語,而是一個個義不容辭的行動。鄭潮炯用自身的行動證明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相關鏈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5/17/AP68279a85e4b00afc8344692f.html

香港文匯報|良心:「賣子救國」震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