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0日星期日
会务资讯
香港文汇报 | 良心:只為抗日不做官

  在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里,有一本珍藏已久的南侨机工驾驶证,其主人是泉州金井镇石圳村的旅菲华侨李明起,这是他当年在滇缅公路上疾驰的驾驶证。博物馆在展示驾照旁写道:(李明起)等晋江旅菲华侨,1937年10月响应中国驻菲律宾领事号召,参加“菲律宾华侨司机回国服务团”回国参战,实为“南侨机工”之先声。据有关报道,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邝广霖总领事就在菲律宾华侨报上发表文告,呼吁有汽车驾驶技术的爱国华侨回国参加“抗日义勇军”。文告发表后两天内,菲律宾报名回国抗日的华侨达240多人,经体检合格者有24人,大多为晋江人,李明起正是其中一个。

蔡长世四个孙子手捧爷爷奶奶的遗像在云南畹町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前祭拜。 作者供图 

   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福建籍的人数仅次于广东,有1500多万。其中近80%集中在南洋各国,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按福建地区分,海外华人华侨最多的是泉州,有900多万,其次是福州260万和漳州约100万。据1939年南侨总会招收机工时统计,当时在东南亚的福建籍华人华侨就已有近225万人,占当时中国海外侨胞的近三分之一。可以让福建人引以为豪的是,在当年南侨机工3200多人的名册中,就有近三分之一是来自八闽大地的福建人。他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李明起1914年出生在福建泉州晋江市金井镇石圳村,后侨居菲律宾马尼拉市。在马尼拉源福木厂当汽车司机,收入颇丰,家境殷实,一家人过着小康生活。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他看到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邝光霖总领事在菲律宾《华侨商报》呼吁有汽车驾驶技术的爱国华侨参加“抗日义勇军”回国战斗的文章,热血沸腾,即时报名。李明起等24名体检合格者组成“菲律宾华侨抗日服务团”,集中到中国驻马尼拉领事馆,由总领事为他们壮行。

  1937年10月,“菲律宾华侨抗日服务团”从马尼拉乘船抵达香港,再由九龙乘火车到广州,进入“广州汽车训练所”受训。训练结束后被编入“华侨汽车连”,派往深圳接收在香港组装的各国援华汽车。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汽车连奉调到湖南省,编入第九战区汽车第二团,负责运输军火到前线,运送伤员到后方,先后转战于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和云南五个省。1939年间,李明起因勇敢战斗、技术超群,被提升为华侨汽车连副排长。 

  1940年5月,李明起随汽车连参加枣宜会战。枣宜会战是1940年5月至6月中国国民党第五战区与日军在湖北枣阳、宜昌地区展开的战略对决。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东渡汉江,在湖北宜城板桥店镇的南瓜店十里长山与日军激战。血战多日,重创敌寇。最后他和仅存兵力1,500余人被日寇5,000余人团团包围。张自忠力战不退,身中数弹,又被敌军猛刺,壮烈殉国,年仅49岁。张自忠是抗战时期军阶最高的殉国将领之一(殉国后被追封上将)。他的殉国引发全国悼念,延安举行万人公祭。

 李明起在枣宜会战的抢运军火途中,遭到日军狙击,他驾驶的汽车被日军机枪射中,自已右腿中枪,他果断跳车抱住一棵大树,死里逃生。伤愈归队后,部队准备提拔他为连长,但是他婉拒了。他表示,他们华侨青年毅然放弃在南洋优越稳定的生活,回来祖国只是为了抗战,决不为升官发财。1940年秋,李明起随汽车连转战云南,始终奋战在滇缅公路上。他凭着精益求精的驾驶技术,在滇缅公路上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口,一次次出色地完成抢运任务。

  1942年4月,李明起赶回老家晋江看望病危的祖母。在他办完祖母后事准备返回连队时,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南侨机工被遣散。李明起被迫滞留在故乡石圳村务农。他在村里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村农会主席。1953年响应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从事汽车驾驶25年,直到1978年才退休返乡。退休后他一直缅怀昔日的机工战友,回忆并留下了23位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英名。在李明起逝世两年前的1988年10月,时任中国侨联副主席庄明理先生专程来到晋江看望李明起。在庄明理先生的鼓励和陪同下,李明起将自己珍藏半生的滇缅公路驾驶证捐给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同为晋江籍、和李明一起回国抗日的南侨机工蔡长世的故事却凄婉而悠长。蔡长世1915年出生在晋江东石镇东埕村,是家中的长子。1934年时因家境困难,弱冠之年的他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杨牡丹,远渡重洋前往马来西亚谋生。没想到一别竟是一生。一开始蔡长世和家里还有侨批往来,但没过多久便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杨牡丹从怀孕时就开始了她的等待,生下儿子后,她与儿子相依为命,持家度日,用一份对丈夫不泯的等待生活着。后来家乡从南洋回来华侨告诉杨牡丹,她的丈夫可能回国参加了南侨机工,在云南抗战。杨牡丹几次想去云南寻夫,但偌大的云南,没有一点线索。在亲人的劝阻下,杨牡丹始终未能成行,但是她的等候没有退温,她依然相信在另一个地方,蔡长世仍在数着回家的日子。2009年,杨牡丹93岁,她大限将至时毕生的等待仍没有模糊。离世前嘱咐孙子:“一定要找到爷爷啊!”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蔡长世故乡东石镇也是云南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会长林晓昌的家乡。家乡人把蔡家苦苦寻亲的事情转告了正致力研究南侨机工历史的林晓昌。2014年10月,从云南打到晋江东石的一个电话,终于揭开了南侨机工蔡长世的归宿,给蔡长世家人长达70余年的寻亲之路划上了句号。经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查实确认,蔡长世是从马来西亚回国抗战的第六批南侨机工。1941年,运输抗战物资的蔡长世在途经功果桥时遭遇日军飞机轰炸。一颗炸弹让26岁的蔡长世生命定格,和妻儿阴阳两隔。

  2015年,也就是蔡长世冥寿100岁的夏天,蔡长世四个孙子带着奶奶的遗像,来到云南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把爷爷奶奶的遗像并放到一起。一张白发苍苍,一张依旧少年,两夫妻阴阳相隔了70多年。

 隔在他们中间的是漫长的岁月和距离,而最终把他们连在一起的是对国与家的爱。他们最终以特殊的方式团圆,成就了一段肝肠寸断的英雄历史故事。 

香港文汇报 | 良心:只為抗日不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