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時照
樂昌公主陳貞是南朝後主陳叔寶的大妹子,才色冠絕。她雖生長在帝王之家,卻沒有金枝玉葉的那種驕橫,在宮中以性情溫婉賢淑而為人稱道。她的丈夫徐德言是江南才子,二人感情篤深。
當時,隋文帝楊堅雄心勃大,有志一統中國,因此舉兵向南,飲馬長江。德言知夫妻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斯永絕矣。償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於是,樂昌公主就將一面銅鏡摔破,各執其半,約定: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會有人在長安都市上沿街叫賣半面銅鏡,你就在這天來找我。
陳國破亡之後,樂昌公主被賜給丞相楊素作妾,徐德言流離辛苦三年之後來到長安,就按照約定的日子訪於都市,見到一個老仆人在賣半面銅鏡,喊價高得離譜,人皆笑之。德言將其引至居所,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樂昌公主得到丈夫的消息,涕泣不食。楊素知道情況之後,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並厚遺之。聞者無不感嘆。樂昌公主遂與德言歸江南,竟以終老。
破鏡重圓定律——
新聞事實是面破碎的鏡子,
每個人手裏都拿著一塊
幹新聞,不采訪,那叫編輯。只要是記者,就沒有不采訪的。對於記者來說,采訪是第一位,寫作排其後,就像對於新聞來說,事實第一新聞第二一樣。天下記者無數,真正明白采訪三昧的,究竟有多少?
采訪是啥?是收集事實,尋訪真相。新聞的發生如同炸彈的爆炸,碎片散落四處,是一面破裂的鏡子。記者的工作,就是通過辛勤的采訪,將散落的事實收集起來,還原事實的本來面目,將完整的真相呈現給讀者。
所謂的客觀公正只是人們對新聞的一廂情願,所有的新聞都有傾向性,分別在於有的明顯有的隱蔽。一般情況下,記者不是事件的親歷者,他通過采訪得來的東西,往往是第二手第三手的資料,存在著信息的損耗和流變,滲入了當事人的個人觀點,就像重圓的鏡子偏光折射。特殊情況下,記者親歷了事件的全過程,或因采訪被人打破腦袋而成為主角,這樣的“身入”也不能保證記者采訪的東西更加客觀公正,只能是看起來更加客觀公正。因此,郭超人說,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記者筆下有毀譽忠奸,記者筆下有是非曲直,記者筆下有人命關天。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得無慎乎?
寫作只是讓鏡子覆圓的過程,最關鍵的還是找鏡子。如果缺了一塊,變形走樣是一定的。因此,多方求證,反覆核實,提倡多信源,反對單聲道就成為新聞人的操典。悲哀的是,越是強調的,越是被忽視的。越是提倡的,越是所缺乏的。重拼湊輕尋找,重寫作輕采訪, 乃為當下新聞界之一病,而且是重病。
在現實中,采寫的排序經常給弄顛倒了。記者喜歡參加活動,有通稿。也對網絡偏愛有加,不管網上的材料是第N手還是虛假的,拿來就用,省心省力,樂此不疲。那首描寫記者工作和生活狀態的歌詩成為“背影”,留在了記憶深處:
城裏走,鄉裏走,山裏走;握纖手,握綿手,握繭手;風也受,雨也受,氣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求,官不求;伐惡效獅吼,逢善魂相就,圖一個天無垢,地無垢,心無垢。
現在,記者的設備與時代空前同步,武裝到了牙齒,移動設備可以讓記者超越時空的阻隔,永遠在線。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配備,是讓記者走得更遠,更快到達現場,更及時傳回報道,把采集新聞的網眼編織得更密實,可是,現實不如人意。設備的現代化代替了古老的現場采訪,老記小記們轉而全求網絡的搜索和拷貝,網絡化生存對記者來說有褒有貶。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有可能在網路上。
當我們放下筆記本的時候,就將對新聞事業的熱愛與執著一同丟下;當我們拿起電腦的時候,我們擁有了虛擬世界的一切快捷便利,除了前輩先賢深入實際的工作方法。有的技能要增加,有的傳統不能丟。
天下夫妻無數,貌合神離的不少。鏡子看起來是圓的,其實裂痕無數。
豈止夫妻。
來源:新傳播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