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五運會唯一一個橫跨粵港澳三地的比賽項目,男子公路單車個人賽的籌備工作備受關注。15日,「同心築夢·共謀發展」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三場聯合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珠海市博物館,這裏將成為十五運會公路單車賽的起點和終點。記者現場看到,博物館前的瀝青公路平整寬闊,不遠處就是一片草坪和海灘,硬件設施基本都準備妥當。偶爾有數名市民騎着共享單車路過,在路旁整齊的棕櫚樹和海天一色的背景映襯下分外悠遊。
「同心築夢・共謀發展」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三場聯合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珠海市博物館,這裏將成為十五運會公路單車賽的起點和終點。(盧靜怡攝)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珠海賽區執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競賽部副部長、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袁熊。(盧靜怡攝)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珠海賽區執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競賽部副部長、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袁熊告訴記者,男子公路單車個人賽將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線路串聯粵港澳三地。他介紹,男子個人賽全程230公里,從珠海出發,跨越澳門、經港珠澳大橋進入香港,折返後再經橫琴環繞兩圈,最終回到珠海博物館前的起終點。「沿途不僅穿越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還將經過日月貝、漁女像、迪士尼樂園、香港國際機場等城市地標,整個路線設計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由於比賽公路橫跨粵港澳三地, 賽事期間,人員、車輛和物資需要頻繁地跨越三地海關,涉及不同的通關政策和手續,是比賽組織的一大挑戰。袁熊表示,為保障賽事順利進行,珠海聯合港澳的海關邊檢部門,首次實現「前置查驗+閉環管理」模式。他解釋稱,珠港澳三地海關、邊檢人員共同在起終點設立聯合查驗區,所有參賽車輛與物資提前一天完成查驗並封存。運動員和車輛都配備了手環和嵌入式的芯片,實現身份識別與通關時間精準記錄,從而實現「無感通關」。
隨着比賽臨近,珠海本地騎行氛圍日益濃厚。(盧靜怡攝)
科技元素成為賽事保障的關鍵。袁熊告訴記者,賽道全程啟用無人機實時監控,所有參賽單車配備內外攝像頭及門磁裝置,確保人、車、物數據同步,港澳賽區可實時掌握運動員的比賽進度。
袁熊介紹, 男子公路單車個人賽還首次啟用了「移動指揮車」機制,車上配備三地觀察員和醫療人員,可實時協調處理突發情況。「這不僅提高了賽事效率,也為未來舉辦跨境大型活動積累寶貴經驗。」袁熊說,港澳方面雖然在內地不具備執法權限,但均派出觀察員全程參與監督,打破了以往從政策、技術和程序上的壁壘。
博物館前的瀝青公路平整寬闊,不遠處就是一片草坪和海灘,硬件設施基本都準備妥當。(盧靜怡攝)
為求單車賽萬無一失,珠海和港澳三地已在去年11月成功舉辦了一場十五運公路單車測試賽。「通過測試賽,我們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袁熊舉例,如部分運動員反饋手環佩戴感欠佳,賽事接駁與後勤保障仍有優化空間,以及醫療車與開道車的銜接效率等問題,目前已在完善。
隨着比賽臨近,珠海本地騎行氛圍日益濃厚。珠海市單車運動協會會長譚忠銘表示,隨着港澳車北上的政策落地,大灣區這兩年的大型活動都多了很多港澳車手參與的身影。他希望藉着十五運賽事的機會,三地的車手交流可以更多、更深入。他還分享在港珠澳大橋上騎行的體驗。「大橋上的風很大,方向也經常變化,隊伍要隨時調整戰術,對騎手來說,是非常有挑戰性的體驗。」
大文集團記者 盧靜怡 珠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