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晚,马来西亚福建籍南侨机工李亚留在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古晋伦乐家中与世长逝,享年100岁。李亚留是马来西亚最后一位逝世的南侨机工,也是海外最后一位逝世的南侨机工,他的生平经历成为华侨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吊唁李亚留时称他为“抗日英雄、炎黄忠魂、华人楷模”。
百岁机工李亚留 作者供图
沙捞越州是马来西亚东部的一个州,也是马来西亚面积最大的一个州,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占马来西亚总面积的38%。北临南中国海,南接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东邻文莱及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州。沙捞越州以多元民族和热带雨林著称。2023年时人口约276万,华族占总人口约24%,以客家人和福建人为主,多聚居在首府古晋和第三大城市诗巫(被称为“小福州”)等城市。我曾两次去沙捞越,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里的特产野生猫山王榴梿和忘不了鱼。
李亚留1919年出生在沙捞越州最西边的古晋伦乐县伦乐镇里。伦乐人的母亲河加央河从李亚留家门前流过,通往南中国海。这是古晋唯一通海之地,百年前古晋的先侨在这里望海思乡。李亚留父亲是一位炸油条的小商贩,家庭日子艰难。1939年,20岁的李亚留响应陈嘉庚号召,成为沙捞越第一批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在沙捞越州,先后参加南侨机工的华侨青年有百余名,其中就有前面说到的潮汕籍机工许海星。李亚留是从古晋出发的第一批3位南侨机工之一,他和一同从古晋出发的两个伙伴坐船先到越南西贡,后从河内前往中国昆明参加训练。
李亚留清楚地记得,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累了困了或遇到危险时,常常会唱起自编的战歌:“车在我们的手上,血在我们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遥”“快把运输任务达到”……李亚留常常单独执行任务。他独自出发,拚命赶路,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和路程,总是要直到天黑看不清路才歇息。他凭借驾驶技术多次化解险情,完成危险任务,一次次死里逃生。
在滇缅公路上,日军飞机的轰炸是对南侨机工人车安全最直接的威胁。由于云南多山多林、多云多雨,敌机要寻找轰炸目标并非易事。日本特务就在滇缅公路沿线收买了许多汉奸,为日机轰炸侦察指示目标。有一次,李亚留在一个山坡上的林子边停车休整,一个乞丐模样的人到车子旁来乞讨。李亚留想起受训期间教官特意强调要注意路上可能有日本间谍活动,于是他仔细观察那乞丐,发现有些奇怪。他不动声色,利用巧计将此人制服,后来经过审问,这乞丐果然是个化装的日本间谍。据战友介绍,李亚留不仅勇敢,而且聪明有智慧。有一次李亚留车队执行任务时,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工程功果桥被炸断,他当即向队长建议用空汽油桶做浮桥,确保车辆迅速过江。那次连日军也觉得奇怪,还专门派间谍来侦察原由。后来这个经验被修路部队采用,一次次迅速修复被日机炸断的桥梁,确保运输畅通。有时机工的车辆在荒山野岭路段抛锚会遭到野兽袭击,有次半夜李亚留驾驶的卡车发生故障,他睡在车里过夜。突然有5只野狼围上来,在车头张牙舞爪地吭哧吭哧喘气。李亚留猛然发动汽车,开大车灯,提高马达声,把野狼吓得狼狈逃窜。
1942年滇缅公路中断后,李亚留加入了中国远征军,先后赴缅甸、印度作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亚留选择复员南返马来西亚。至于为什么要返回马来西亚,据李亚留说,是因为他的上司要他继续留在军队,而他不愿意跟着国民党军队参加到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里,所以坚决地回马来西亚了。1947年,李亚留从印度取道新加坡回到家乡古晋伦乐镇。回到家乡,令李亚留等南侨机工感触最深的是,对照回国参加抗战时的照片,那时一个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这时都被战争折磨得胡子拉碴,老气横秋。他们南返时境遇惨淡,冷冷清清。一别七八年,南洋码头送别的热闹恍如隔世。李亚留回到古晋时,只有妹妹一人接船。自他离家,亲人遭日军报复,弟弟被杀,父亲逃亡中病逝。有的机工回来后被英国殖民当局视为马共分子,在战略村关了多年。
回到古晋后,李亚留先在船运公司工作,后来他买了一辆小型巴士在古晋市载客。为了纪念在昆明参加抗战的日子,他给自己的巴士命名为“昆明”,但对自己在滇缅公路上“战斗”的日子闭口不提。据李亚留自己说,一开始是因为担心当局敏感,不能说。后来则是觉得孩子们也不了解,不好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南侨机工及其遗孀有了抚恤政策,但在马来西亚等海外的南侨机工仍几乎被湮没在时间洪流中。直到中国内地的学者来马来西亚找他搜集南侨机工的历史资料,他才讲起当年在滇缅公路上抗战的经历,他的子女才逐渐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
李亚留退休后定居在加汀山下,他育有三男一女,平时串串门,自得其乐。他一直保持早起早睡的习惯,每天吃过早饭便骑着自行车,到3公里外看看女儿,再骑到镇上找老友喝杯咖啡闲聊家常,一直到九十四五岁还是身形健朗、利落。2013年5月,中国新闻社记者随广东省侨务办公室调研团前往马来西亚采访了生活在沙捞越州南侨机工李亚留和许海星。当年,世界上只剩最后15个南侨机工,他们均已年近百岁,都过着最普通的晚年生活。他们中有10人生活在中国,4人居住在马来西亚,1人在加拿大。而在沙捞越一地竟有3位,除了李亚留和许海星,还有一位叫冯增标。3位都已是年近百岁的老人。
2014年,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华人学术研究会会长林韶华的努力下,李亚留和另外3位海外南侨机工一起,受邀重返昆明参加抗战纪念活动,他们在时隔70年后再次回到昆明,达成了自己的一个夙愿。96岁的李亚留故地重游,激动得多次落泪。他给昆明市博物馆捐赠了有关南侨机工的22件文物和11件资料。2017年,广州南方日报记者到马来西亚拜访李亚留,年近百岁的李亚留一早就骑车到女儿家附近的车站等候。他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在接受采访时,他对当年驾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上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他还向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述盘山路上一个又一个的“拐”。
公路的险峻、战友的牺牲、抗战的艰难都让李亚留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除了这些,最让晚年李亚留难以忘怀的还有和战友们庆祝胜利时吃到的一种“烧鸭”。李亚留的外孙周鹏为了帮外公“圆梦烧鸭”,向访问过李亚留的中国记者求助。经过各方努力寻找,最后才弄清楚老先生当年吃过的“烧鸭”是昆明的“小刀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