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1日星期三
搜索 "怒江" 的結果
2025年01月04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滇緬公路上的英雄(中)
1942年5月5日,隨着一聲巨響,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怒江 惠通橋,被中國遠征軍守橋官兵為堵截侵緬日軍追擊而炸毀。回望身後騰起的巨大煙塵,剛剛通過橋面的運輸車隊的南僑機工們,心有餘悸的同時,皆有劫後餘生之感。但南僑機工中的許多人卻因此被滯留在了怒江以西的淪陷區。據有關記載,惠通橋被炸毀時,有數百名南僑機工、近千輛汽車及數萬名緬甸華僑難民未及過橋而被阻於怒江天險。
更多
2024年12月28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滇緬公路上的英雄(上)
在滇緬公路這條抗戰運輸生命線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永遠值得國人和全世界炎黃子孫銘記,他們就是來自南洋(南亞和東南亞)各地的華人華僑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南僑機工,就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裏,滇緬公路上耀眼的明星。他們遠渡重洋,毀家紓難,以實際行動書寫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壯舉。
更多
2024年12月08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中國抗戰生命線(上)
中國遠征軍攻下松山,掃除了俯控滇緬通道咽喉惠通橋的橋頭堡,打通了西進緬甸的滇緬公路,為滇西大反攻的最後勝利鋪平了道路,提供了保障。滇緬公路,又稱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總長逾千公里,共翻越6座大山,跨過5條大江,是當年支撐中國抗日戰場戰略物資需要和大後方經濟補給的重要生命線。
更多
2024年11月09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松山日軍的「玉碎」(上)
中國遠征軍在松山全殲日軍「戰爭之花」臘勐守備隊,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成建制聯隊(團),也是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玉碎」戰。「玉碎」一詞,出自中國史書《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電台於1943年5月31日報道日美阿圖島爭奪戰日軍守備隊全員覆沒消息時首次使用該詞,用以表示「戰鬥到最後一人」。 此後「全員玉碎」一詞頻頻出現在日本政府的戰報上。日本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只有3次是他們所說的「玉碎戰」,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這3次分別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沖和緬北的密支那。這三個地方的殲滅戰都是中國遠征軍打的。
更多
2024年11月02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東方馬奇諾防線
松山在怒江惠通橋西岸的臘勐街北側,主峰海拔2,200米。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為1,500多米。站在松山頂上看怒江,彷彿從空中俯瞰,怒江如深谷中的一條銀鏈;而抬頭眺望怒江東岸的山巒,則感覺如在眼前,直線距離不過八九千米,但行程卻在60公里以上。自保山方向逶迤而來的滇緬公路,經東岸的山頭繞「之」字形盤旋而下,至怒江峽谷谷底,跨過惠通橋後又盤旋而上,先通過臘勐寨子,再環繞松山山腰綿延數千米,而後在西南方向的滾龍坡轉向龍陵。由於這裏山嶺高峻,一向人跡稀少,但又是怒江以東通往龍陵、芒市的必經之路,古時只有一條陡峭多彎的古驛道,西行者從東岸山上下到谷底,再攀援而上至西岸山頭,往往要走一整天,且一日裏要經歷谷底炎夏、山腰涼秋、山頂寒冬三種不同氣候,一向被行人、馬幫視為畏途。對怒江峽谷,松山是西岸一座超級「橋頭堡」;對滇緬公路,松山是扼其咽喉的巨手;對滇西重鎮龍陵,松山則為前沿屏障。西方記者將松山稱作「滇緬公路上的直布羅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