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3日星期六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良心:「抗日功勳」惠通橋(上)

 在滇緬公路上為搶運抗戰物資浴血奮戰的南僑機工,每個人都永遠忘不了橫跨怒江東西的咽喉惠通橋。惠通橋位於保山施甸縣太平鎮與龍陵縣臘勐鎮分界的怒江之上,東去保山直線距離約36公里,西距龍陵縣城東北約74公里。大橋橫跨怒江大峽谷,東岸為太平大山頭,西岸為臘勐松山。大山頭形如刀削,臘勐松山聳入雲天。兩岸山頂海拔2,000米以上,江邊海拔則僅600餘米。高山峽谷之間,山高谷深,山勢險峻,江灘險惡,堪稱「天險」。這座天險上的鋼鐵大橋,是抗戰時期我國西南後方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跨越怒江的唯一通道。它的興衰曾經牽動中國抗戰的大局,它的暢通為中國內地抗戰前線輸送了大量物資,它的斷裂又為阻擋日寇東進中國內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旅緬愛國僑領梁金山雕像。作者供圖 

據《永昌府志》記載,惠通橋所在是古代永昌(今保山)通往芒部(今芒市)出緬甸的古驛道「老渡口」,當地稱「臘勐渡」。早在宋元時期,這裏怒江的臘勐渡口就是我國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隘。臘勐渡得名於西岸松山上的古鎮臘勐老街子。在傣語中,「臘勐」的「臘」是茶,「勐」是地方,「臘勐」就是「有茶的地方」。臘勐老街子在松山東麓,是從臘勐渡口(今惠通橋)到達松山的必經之地,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的一條重要通道。從渡口到臘勐老街子約有30公里,繞行在雄峙於怒江西岸的松山之間,前臨山谷,背連大坡,地形險要,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險要路段。

明代鎮邊抗緬名將鄧子龍曾在臘勐渡這裏開渡過江,這裏後來號稱「將軍渡」。鄧子龍是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以平定叛亂、戍邊禦緬、朝鮮抗倭著稱。萬曆十一年(1583年),鄧子龍任雲南永昌參將,抵禦緬甸入侵。他在姚關攀枝花之戰中誘敵深入,火燒象陣,生擒敵酋罕虔。後又多次擊退緬軍,收復孟養、蠻莫等地,穩定西南邊疆。1592年至1598年,鄧子龍調任朝鮮抗擊倭寇。在同日軍的露梁海戰中,他以70歲高齡率軍衝鋒,因戰船起火被日軍圍攻而陣亡。其首級被倭寇割下帶回日本邀功,遺體則由明軍運回中國,以沉香木雕刻假首級下葬於他家鄉江西豐城鄧家村。

清朝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由地方熱心公益人士捐款,終於在臘勐渡口建成了能通行馱馬的鐵鏈懸橋,取名「臘勐江橋」。臘勐江橋因橋台設置過低,常遭水患。1932年,龍陵縣長邱石麟(又名邱天培)函請旅緬華僑會長梁金山先生「鼎辦贊助」,將臘勐江橋改建為角塔式鋼索吊橋。梁金山先生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愛國華僑。他本名梁鋼,1882年出生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的蒲縹方家寨。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全靠母親割馬草賣點錢維持生活。十多歲時他就給當地的商販挑腳扛貨。1900年因為賭博打架逃出家門,加入了中緬邊境運貨的馬幫。1903年跑到緬甸闖蕩,在碼頭上當過搬運工,還在煉油廠打過工。因為他吃苦耐勞,腦子靈活,做事又靠譜,對同事熱心仗義,獲得工友同事和工頭老闆信任。

梁金山後來進入邦海銀廠,勤奮學習挖礦煉銀,並積累了一些資金,在臘戌跟英國人合夥開銀礦。有一天,在銀礦巡查的梁金山在礦洞口發現有塌方的跡象,他立即指揮礦洞及周邊的3,000餘名礦工撤離礦區並暫時停工。果如梁金山所料,礦工們剛撤離礦洞,礦洞就發生垮塌。梁金山及時發現危險信號,又果斷執行避險措施,挽救了數千礦工生命,避免了一場特大礦難。為此英國女王特別召見嘉勉,讚譽他「智可通神」,並獎勵他一把左輪手槍、一支雙筒獵槍和一把大銀刀。梁金山的大名從此在歐亞地區傳開,他在緬甸聲望日高,很快成為緬甸和東南亞著名僑領。

1910年,梁金山在緬甸仰光加入同盟會,支持孫中山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梁金山受命負責國民黨在緬甸的黨務工作。「九·一八事變」後,時任緬甸華僑協會會長的梁金山積極推動抗日救亡運動,領導緬甸華界大規模抵制日貨。1932年他捐白銀4,000両給十九路軍保衛上海。1934年又捐白銀5,000両給宋哲元部隊保衛古北口。

抗戰全面爆發後,梁金山牽頭成立「中華緬甸救國聯合會」,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41年底,中國遠征軍在緬失利,日軍大舉進攻緬北滇西,美國等盟國援華的10萬噸軍火物資積壓在緬甸仰光,急待運回國內抗日戰場,國民政府後勤部商請梁金山經營的金光汽車公司120輛大卡車全部投入搶運,並承諾運費加倍。梁金山立即派出全部車輛參加搶運,但運費分文不收,他表示:「絕對不發國難財!」搶運結束後,他將120輛汽車和1架飛機捐獻給祖國,並承諾長期按月捐款支持抗戰,直到抗戰勝利。當時國民黨中央分派給雲南省的抗日救國公債,梁金山一人就認購了大半。梁金山為支援抗戰幾乎耗盡了全部家財。日軍佔領仰光後,將梁金山列為抓捕要犯。梁金山被迫拋棄了在緬甸經營40多年的產業,星夜兼程返回故鄉保山。回到保山後,梁金山繼續為抗戰出錢出力,他在昆明建立中國僑民銀行,大力支持昆明和保山的教育事業。

梁金山先生對改建臘勐橋全力支持。為籌款捐建大橋,梁金山變賣了兩個商號和一家工廠,籌措資金20多萬銀元。他重金聘請美國工程師柏蘭德規劃大橋,印度工程師賴月笙負責施工,並親自組織車隊、騾馬和人力,將建橋材料從緬甸輾轉運到怒江邊上的建橋現場。為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梁金山先生經常蒞臨現場檢查指導。他出錢出力,嘔心瀝血,和工程師、技術員和當地的工人一起苦幹巧幹了三年多,最終於1935年1月14日在松山下的怒江峽谷間建成了雲南第一座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

據說大橋落成時,當地民間就流傳起一首民謠:「橋是金山橋,一年修,萬年牢。」因此當地鄉紳和老百姓都提議,為了順應民謠,紀念梁金山先生修橋的貢獻,給這座大橋起名叫「金山橋」。但梁金山先生婉拒了這個建議,他認為,修建這座大橋是為了便利兩岸民眾通行,發展中緬兩國貿易和往來,互利互惠,所以應該叫「惠通橋」。當地政府尊重梁金山先生意見,就將這座中國境內第一座橫跨怒江的汽車大橋定名為「惠通橋」。


香港文匯報|良心:「抗日功勳」惠通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