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星期六
会务资讯
香港文汇报|良心:台山华侨多英烈(上)

  去年(2024年)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争85周年。 《江门日报》对这段历史又进行了采写,其中特别采访了台山籍南侨机工、「当代花木兰」李月美和另一位台山籍机工黄艺民的后人。

南侨机工后人万里寻亲。 作者供图 

    身在海南琼海的李月美的大儿媳尹凤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寻找李月美在家乡和海外亲人的愿望。 李月美的大儿子已经去世。 尹凤娥特别强调:「我们寻找我婆婆的娘家人,并不是想得到他(她)们的帮助,只是想知道我婆婆那个大家族的后人过得好不好,看看她哥哥弟弟或者姐姐妹妹的小孩还记不记得这个姑姑或是小姨。」定居重庆的台山籍机工黄艺民的女儿黄春华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有生之年,能找到爸爸的亲人,是我们几姊妹最大的心愿! 恳请大家也能帮忙找一找!」 

  英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热议 天后817老家先生电话记者提供了有关的重要资料 原来先生编辑90高龄精神说话非常有 当时 美的父亲大概上世纪去了 当时他们的人很多 老家没有亲属 还有人在比较 本人也没有回来 房子也没有留下,1949以前只剩下

  据李秉元回忆,10年前,李月美的幼子杨善中曾经回来过台山。 他在有关部门的陪同下,到村里走了走,由于没有老人在,没了解到什么情况,就回去了。 后来,村里由李秉元执笔,给杨善中写了封信说明有关情况,信中有一段写道:「我们查了本村的族谱,与您外公同辈或晚一辈的人随着时间的消逝都已作古了。 您外公旁系的亲属的后人尚有人在。」

  对村史十分熟悉的李秉元还建议,在李月美老家的原址建一座横岗山村村史纪念馆,陈列村中名人乡贤事迹,包括李月美、李锦容姐弟在内的5位参加抗日战争者的事迹。 李月美的大儿媳尹凤娥收到回音后非常激动,并立即表示赞同在村里建村史纪念馆陈列李月美姐弟事迹的提议。 

  南侨机工黄艺民的女儿黄春华就没有那么幸运。 她父亲黄艺民于1965年就去世了,那时他4个儿女都还小,最大的12岁,小的才几岁,所以对父亲的信息了解非常少。 黄艺民的妻子比他小20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知道黄艺民的具体情况,因此也没有对子女说过什么。 黄春华只记得有一点,就是父亲在最后病重的日子里,说他想回到家乡台山,落叶归根。 

  为寻找父亲的具体出生地和老家情形,黄春华姐弟到处奔波,查阅资料,挖掘线索。 据南侨机工重庆二代2008年9月编《定居在重庆的南侨机工》一书记载,黄艺民1914年出生,1939年6月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巴东回国抗日,属于第六批回国的南侨机工,被分配在西南运输处第14大队42中队。 在云南省档案局的数据中,倒还保存了西南运输处第十四大队拟调班长黄艺民代理少尉分队长的档案。 但黄艺民的登记表上只写着:祖籍广东台山。 不知道他到底是属于哪个镇村,也不知道他有几个兄弟姐妹。 黄春华和姐姐为寻亲专门到了台山,她们到处问人,但是跑来跑去就是找不到,也不知道怎么找。 最后她们在台山的那琴半岛,拿着父亲的相片,对着大海大喊:「爸爸,我们来了,我们送你回来了!」每每说到这里,黄春华就会哽咽,直至忍不住失声痛哭。 

 在广东籍南侨机工中,李月美的台山籍同乡最多。 在五邑籍南侨机工的历史事迹中,也数台山籍机工的故事最多。 除了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李月美,在当年的滇缅公路等抗日战场上,还有许多台山籍华侨中的杰出代表。 南侨机工梁伯添祖籍台山都斛镇,是李月美正宗老乡。 他191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原来在马来西亚他二哥开的一间机修厂帮忙开车修车。 1939年他23岁那年,他不顾大哥、二哥反对,报名加入了南侨机工。 当年4月,梁伯添从新加坡启程,经缅甸仰光回国。 从此他大哥、二哥和他断绝了联系,只有他姐姐还同他保持联系。 抗战胜利后,梁伯添没能回马来西亚,是因为日军飞机轰炸,把他的护照和其他证件炸毁了。 机工队伍解散后,梁伯添因为在国外长大,能够用外语与美英盟军的人沟通,于是他先后当上了翻译员和排长。 梁伯添因为工作走过大半个中国,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也都去过。 1962年,梁伯添在海南省澄迈县仁兴农场结婚,1968年回到老家台山都斛镇溪旧村务农定居。 1986年7月27日,他因中风去世,享年70岁。 2015年,梁伯添儿子梁承恩了解到社会开始宣传南侨机工事迹,才去补办了确认他父亲南侨机工身份的手续。 

 祖籍台山的陈寿全1918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邦家岛勿里浪没乡的一个华侨家庭。 1939年,年仅21岁的陈寿全瞒着爷爷、奶奶和父母双亲,悄悄地卖掉家里的小汽车,自己花钱买票,从印尼邦加岛出发,踏上归国抗战的征程。 在滇缅公路上,他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 1943年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重庆的电化冶炼厂担任汽车司机和修理工。 抗战结束后,陈寿全定居重庆,继续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祖籍台山的马瑞麟,幼年随家庭出洋。 他随第三批机工回国,在保山当技工。 其间,马瑞麟和一位湖南姑娘王秀珍结婚。 1946年,马瑞麟携带妻子儿女跟随第一批复员机工回到马来西亚,于1962年去世。

走遍天涯路,最是故乡亲。 树高千尺不忘根。 中国人对自己血脉根源的来处,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追问。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距离多么遥远,那份对老家的眷恋、对乡音的回忆、对故土的思念,始终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执念。 1941年1月27日《新华日报》在一篇关于南侨机工的报道中,有一句至今令人感动的话:「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日寇肆虐、国家危难之时,南侨机工们选择了骨肉分离甚至生离死别。 85年过去了,不仅是他们的子女后人,所有应该铭记他们历史功勋的人,都希望中断的历史联系能够接续,他们失散的亲人得以团圆,赤子忠魂得到慰藉。

香港文汇报|良心:台山华侨多英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