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星期六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良心:台山華僑多英烈(上)

  去年(2024年)是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爭85周年。《江門日報》對這段歷史又進行了採寫,其中特別採訪了台山籍南僑機工、「當代花木蘭」李月美和另一位台山籍機工黃藝民的後人。

南僑機工後人萬里尋親。 作者供圖 

   身在海南瓊海的李月美的大兒媳尹鳳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達了尋找李月美在家鄉和海外親人的願望。李月美的大兒子已經去世。尹鳳娥特別強調:「我們尋找我婆婆的娘家人,並不是想得到他(她)們的幫助,只是想知道我婆婆那個大家族的後人過得好不好,看看她哥哥弟弟或者姐姐妹妹的小孩還記不記得這個姑姑或是小姨。」定居重慶的台山籍機工黃藝民的女兒黃春華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有生之年,能找到爸爸的親人,是我們幾姊妹最大的心願!懇請大家也能幫忙找一找!」 

英雄後人尋親的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兩天後的8月17日,李月美老家台山市都斛鎮橫崗山村的李秉元先生就電話約見記者,提供了有關李月美親族的重要資料。原來李秉元先生是《橫崗山村志》的編輯,他雖已年近90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說話非常有條理。李秉元說,他家當時住得離李月美家很近。李月美的父親李榮基大概在上世紀初就到南洋去了。當時他們村去南洋的人很多,而李榮基是帶家眷去的。李月美在老家已沒有直系親屬。旁系還有人在,但隔得比較遠。李月美本人也沒有回來過。她家連房子也沒有留下,1949年以前就只剩下一堵牆了。

據李秉元回憶,10年前,李月美的幼子楊善中曾經回來過台山。他在有關部門的陪同下,到村裏走了走,由於沒有老人在,沒了解到什麼情況,就回去了。後來,村裏由李秉元執筆,給楊善中寫了封信說明有關情況,信中有一段寫道:「我們查了本村的族譜,與您外公同輩或晚一輩的人隨着時間的消逝都已作古了。您外公旁系的親屬的後人尚有人在。」

對村史十分熟悉的李秉元還建議,在李月美老家的原址建一座橫崗山村村史紀念館,陳列村中名人鄉賢事跡,包括李月美、李錦容姐弟在內的5位參加抗日戰爭者的事跡。李月美的大兒媳尹鳳娥收到回音後非常激動,並立即表示贊同在村裏建村史紀念館陳列李月美姐弟事跡的提議。

南僑機工黃藝民的女兒黃春華就沒有那麼幸運。她父親黃藝民於1965年就去世了,那時他4個兒女都還小,最大的12歲,小的才幾歲,所以對父親的信息了解非常少。黃藝民的妻子比他小20歲,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性格比較內向,也不太知道黃藝民的具體情況,因此也沒有對子女說過什麼。黃春華只記得有一點,就是父親在最後病重的日子裏,說他想回到家鄉台山,落葉歸根。

為尋找父親的具體出生地和老家情形,黃春華姐弟到處奔波,查閱資料,挖掘線索。據南僑機工重慶二代2008年9月編《定居在重慶的南僑機工》一書記載,黃藝民1914年出生,1939年6月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巴東回國抗日,屬於第六批回國的南僑機工,被分配在西南運輸處第14大隊42中隊。在雲南省檔案局的資料中,倒還保存了西南運輸處第十四大隊擬調班長黃藝民代理少尉分隊長的檔案。但黃藝民的登記表上只寫着:祖籍廣東台山。不知道他到底是屬於哪個鎮村,也不知道他有幾個兄弟姐妹。黃春華和姐姐為尋親專門到了台山,她們到處問人,但是跑來跑去就是找不到,也不知道怎麼找。最後她們在台山的那琴半島,拿着父親的相片,對着大海大喊:「爸爸,我們來了,我們送你回來了!」每每說到這裏,黃春華就會哽咽,直至忍不住失聲痛哭。

在廣東籍南僑機工中,李月美的台山籍同鄉最多。在五邑籍南僑機工的歷史事跡中,也數台山籍機工的故事最多。除了被譽為「當代花木蘭」的李月美,在當年的滇緬公路等抗日戰場上,還有許多台山籍華僑中的傑出代表。南僑機工梁伯添祖籍台山都斛鎮,是李月美正宗老鄉。他1916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原來在馬來西亞他二哥開的一間機修廠幫忙開車修車。1939年他23歲那年,他不顧大哥、二哥反對,報名加入了南僑機工。當年4月,梁伯添從新加坡啟程,經緬甸仰光回國。從此他大哥、二哥和他斷絕了聯繫,只有他姐姐還同他保持聯繫。抗戰勝利後,梁伯添沒能回馬來西亞,是因為日軍飛機轟炸,把他的護照和其他證件炸毀了。機工隊伍解散後,梁伯添因為在國外長大,能夠用外語與美英盟軍的人溝通,於是他先後當上了翻譯員和排長。梁伯添因為工作走過大半個中國,越南、緬甸、印度等國家也都去過。1962年,梁伯添在海南省澄邁縣仁興農場結婚,1968年回到老家台山都斛鎮溪舊村務農定居。1986年7月27日,他因中風去世,享年70歲。2015年,梁伯添兒子梁承恩了解到社會開始宣傳南僑機工事跡,才去補辦了確認他父親南僑機工身份的手續。

祖籍台山的陳壽全1918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省邦家島勿里浪沒鄉的一個華僑家庭。1939年,年僅21歲的陳壽全瞞着爺爺、奶奶和父母雙親,悄悄地賣掉家裏的小汽車,自己花錢買票,從印尼邦加島出發,踏上歸國抗戰的征程。在滇緬公路上,他經歷了多次生死考驗。1943年到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在重慶的電化冶煉廠擔任汽車司機和修理工。抗戰結束後,陳壽全定居重慶,繼續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祖籍台山的馬瑞麟,幼年隨家庭出洋。他隨第三批機工回國,在保山當技工。其間,馬瑞麟和一位湖南姑娘王秀珍結婚。1946年,馬瑞麟攜帶妻子兒女跟隨第一批復員機工回到馬來西亞,於1962年去世。

走遍天涯路,最是故鄉親。樹高千尺不忘根。中國人對自己血脈根源的來處,似乎有着一種天然的追問。無論時光如何流轉,距離多麼遙遠,那份對老家的眷戀、對鄉音的回憶、對故土的思念,始終鐫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種難以割捨的執念。1941年1月27日《新華日報》在一篇關於南僑機工的報道中,有一句至今令人感動的話:「幾乎每個人回國來參加抗戰的經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日寇肆虐、國家危難之時,南僑機工們選擇了骨肉分離甚至生離死別。85年過去了,不僅是他們的子女後人,所有應該銘記他們歷史功勳的人,都希望中斷的歷史聯繫能夠接續,他們失散的親人得以團圓,赤子忠魂得到慰藉。

相關鏈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4/26/AP680bea71e4b083cc256c984f.html


香港文匯報|良心:台山華僑多英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