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星期二
新聞聯大灣區行/見證灣區5年巨變 講好發展故事

   本月24日,「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活動在廣州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主辦,這亦是香港新聞聯發起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聯盟」的首個大型活動。這次聯合採訪活動是一次見證灣區5年 來發展巨變之旅,也是一次探尋文化之旅,還是一次探親訪友之旅,是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次有益嘗試。

  在當天舉行的粵港澳媒體「記者沙龍」中,粵港澳大灣區辦公室秘書處代表彭赳與港澳媒體交流時透露,廣東未來將協同港澳,在繼續鞏固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的同時,積極謀劃產業發展新賽道。廣東力爭培育若干個萬億元級戰略性產業集群和五千億元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並在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術等前沿領域謀劃若干未來產業集群。



  本次聯合採訪活動吸引來自中央媒體、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媒體約30名記者參與,採訪團一行將實地走訪廣州、佛山、肇慶三市,探訪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不少媒體都關心作為「世界工廠」的廣東如何推進大灣區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廣東是世界製造業重要基地,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集群化發展具備一定基礎。」彭赳回應稱,廣東產業門類齊全,目前已經擁有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而香港和澳門則擁有高度發達的金融、貿易、法律等現代服務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得益彰。

  採訪大部頭 小巨人 高精尖

  據悉,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術等新質生產力代表行業,是廣東未來的發力點。彭赳還表示,目前大灣區主要城市間已實現1小時通達,未來將繼續推進連接香港洪水橋和深圳前海的深港西部鐵路建設,支持澳門輕軌在橫琴站與高鐵、城際鐵路連接,推動粵港澳三地間往來更加便捷。

  在本次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活動的啟動儀式上,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田玉紅表示:「這次聯合採訪活動是一次見證發展之旅,採訪對象既有『大部頭』,也有『小巨人』,還有『高精尖』,通過新成就新變化、新產業新生態,見證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作用,見證粵港澳大灣區5年來的發展巨變。」田玉紅以「探親訪友之旅」形容本次採訪。他指出,目前有超過20萬的港澳同胞在粵發展,採訪團將參訪創新孵化基地、人才港等,看一看「港澳親友」在粵工作生活情況。

  凸顯港澳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獨特優勢

  「我們不僅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好,也要把粵港澳大灣區的故事講述好。」中央港澳辦七局副局長徐露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此次聯合採訪用媒體的視角展現大灣區5年來的建設成果,凸顯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獨特優勢和地位。她還指出,這次聯合採訪亦是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聯盟成立以後的首次大型活動,也是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

  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陳曉偉亦出席了活動啟動儀式。記者了解到,本次採訪活動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聯盟」平台,分三批對大灣區內地九市進行聯合採訪報道。首期活動於24日至29日實地走訪廣州、佛山、肇慶三市。


大灣區產業數據

低空經濟: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已集聚全國30%以上低空經濟企業

科技中小型企業:超7.6萬家

人工智能: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全國第2位

生物醫藥:到2025年,廣東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

集成電路:2022年,集成電路主營業務達到2,200億元,其中集成電路設計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

穩定供電/智能化電廠 看不到煙囱見不到粉塵

  圖:廣東粵電花都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控制中心內,工作人員監視運行數據。\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圖:廣東粵電花都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控制中心內,工作人員監視運行數據。\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活動第一站,記者們走進廣東粵電花都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熱電廠的廠房環境與先進製造業工廠相仿,看不到排放氣體的巨大煙囱。「我們項目採取去工業化設計,工廠與周邊環境協調得比較和諧。」廣東粵電花都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煥輝說,廠房還實現了無粉塵、廢水零排放。

 戴好安全帽,記者隨團進入到熱能發電廠的車間內部走訪。在花都熱電智能生產駕駛艙,記者看到全廠實時總負荷數據在不斷跳動,全廠供電氣耗率、光伏發電量等數據均在大屏幕上一覽無遺。而在另一個總控中心,三名工作人員則凝神監控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保障燃機、汽機、鍋爐等設備正常運行。

「我們一天發電量大概2000萬度電,可以滿足200萬戶家庭的用電。」李煥輝說,廣州花都是有名的汽車生產基地,電廠亦負責供熱給周邊汽車城企業。他說,在熱電廠15公里半徑範圍內,就有107個企業在用熱電廠供應的熱能。「在熱電廠運營前,這些企業每家都有自己的小鍋爐和煙囱。我們這個項目運行後,企業不再需要這107個各自排放的小煙囱。這節省了二氧化碳排放64萬噸,二氧化物組240噸,大大提升周圍的空氣質量。」

面對近年極端天氣增加,電力公司如何保障電能供應,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只要原料充足就能保證熱能發電。而原料統一採購,並不缺乏,能持續保障供電穩定。」李煥輝說:「廣東電能供應目前處於富餘狀態,完全可以向港澳供電。我們的電能亦供應到港澳。」


特 稿/粵港澳記者期待更多交流 擦出靈感火花


「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活動在廣州啟動。約30名來自中央、廣東和港澳等地的媒體一起實地採訪大灣區的發展情況。儘管來自不同的城市,但基於對新聞事業的共同熱愛,成員間默契十足,交流熱切。

「希望通過共同採訪共同交流,大家可以加深對彼此之間以及不同地區文化的理解。」廣東廣播電視台記者李雨蔓說,相信通過這次採訪,港澳媒體能更深入地了解大灣區狀況。作為一名廣東記者,她自豪地表示,自己幾乎遍訪了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這次採訪依然有很多沒到過的地方,有沒採過的新聞點,對行程充滿期待。」李雨蔓笑言,她尤其對於港澳的同行感到好奇。「希望在接下來的採訪行程裏,能夠聽到港澳同行對廣東的獨到見解。」

「我們已經參觀了廣東粵電花都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成就,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將走進廣州、佛山、肇慶,繼續感受大灣區發展的面貌。」香港商報記者何嘉敏認為,期待接下來的採訪能深入挖掘粵港澳大灣區這座新聞富礦的亮點。同時也希望加強和來自澳門、廣東的同行交流,一起做好報道。

澳門日報記者古楨輝表示,「廣東近年的發展有很多亮點和成績,亦有很多與港澳相關的元素,這些都值得好好採訪報道。希望透過深入的走訪報道,挖掘出這些成績背後的故事。」他相信,通過與不同地區的記者交流,可以擦出更多的靈感火花,為他帶來更多元的視角,去做好大灣區的新聞報道。


開放共享/灣區四大合作平台 助港澳科創發展

隨着大科學裝置陸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落地,高端創新要素不斷向大灣區匯聚。粵港澳大灣區辦公室秘書處代表彭赳表示,將積極對標國際科研管理制度,借鑒港澳先進經驗,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他透露,廣東將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人類細胞譜系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並向社會開放共享,力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進程,讓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大灣區不斷湧現。

記者了解到,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4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大灣區科創生態系統不斷完善。公開資料顯示,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試製造基地今年已經建成,亦將有效解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從「產品」到「量產」的產業化難題,促進科研與產業緊密銜接、深度融合。

 彭赳表示,廣東未來將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把產業、科技、金融、市場、人才等科技創新各領域各環節協同起來,有效推動創新要素和資源向企業集聚,引導和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彭赳還稱,橫琴、前海、南沙、河套是國家部署的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四個平台的重要使命是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服務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稱,這四個平台將作為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為廣大企業持續提供更優政策環境、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來源:《大公報》 香港《文匯報》


新聞聯大灣區行/見證灣區5年巨變 講好發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