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星期六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良心:台山華僑多英烈(下)

  在中國抗戰期間,相比地面戰場,中國空軍的戰鬥力更加處於劣勢。在數量上、技術上都處在弱勢的中國空軍,唯有依靠優秀的駕駛技術和堅強的鬥志,彌補與日軍的差距。為加強中國空軍戰鬥力,在海外學成的華人飛行員紛紛回國直接參戰抗日。據不完全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美國軍隊服務的華裔總共約有2萬人,以台山籍居多,其中,參加空軍回國對日作戰的飛行員有50多人。廣東省航空紀念碑上刻着的255名廣東航空英烈當中,有79名是華僑子弟,其中台山籍就有31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公布的中國籍抗日航空英烈共1,468名,其中有名有姓的台山籍英雄就有36名。在1937年8月14日南京空戰大捷中立首功的「中國戰鷹」陳瑞鈿,就是祖籍台山大江的美國華裔抗日空戰英雄。

台山籍美國華裔抗日空軍英雄陳瑞鈿。作者供圖 

陳瑞鈿1913年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父親祖籍台山大江村,母親是秘魯人。陳瑞鈿靠打工掙錢學習飛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瑞鈿與13位華裔愛國青年一道參加回國抗日志願軍。1937年8月14日,侵華日軍首次派出精銳轟炸機隊,從台灣新竹機場起飛,突襲南京空軍基地,中國空軍第28驅逐中隊副隊長陳瑞鈿與戰友們迅速駕機迎敵,在南京附近擊落敵機6架,擊損多架,首次獲得空前大捷。「8.14」這天被定為「空軍節」。

1938年陳瑞鈿參加武漢會戰。其間曾一人對戰三架敵機,在自己座機被擊中受損後臨危不懼,決心駕駛受損戰機與敵機同歸於盡。與敵機相撞的剎那間,陳瑞鈿憑借高超的技術成功跳傘,受傷昏迷,獲當地軍民救治。陳納德將軍聞訊後前往醫院探望,大讚:「中國軍人真勇敢!」陳瑞鈿從此被稱為「敵機最怕的中國飛行員」。

1940年初的崑崙關大戰是抗日戰爭桂南會戰中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也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為配合地面部隊反攻,時任空軍少校的陳瑞鈿奉命領航掩護蘇聯志願軍轟炸日軍陣地,與日軍一個中隊的97式驅逐機遭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陳瑞鈿率隊同敵機激戰一小時,擊落敵機3架。激戰中陳瑞鈿駕機擊中一架日軍轟炸機,但就在那敵機下墜之時,另一架敵機擊中了陳瑞鈿座機的油箱,油箱燃燒爆炸,陳瑞鈿渾身着火跳出機艙,昏死在農田裏。全身大面積燒傷的陳瑞鈿在三天後才被戰友發現,送到柳州機場附近的簡陋小屋內救治。不料又遭到敵軍空襲,妻子伍月梅為保護陳瑞鈿被彈片擊中身亡。陳瑞鈿妻子伍月梅的父親是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司法部總長、北京政府外交總長伍廷芳。

陳瑞鈿燒傷嚴重又長時間感染,在美國治療了5年之久,先後接受了28次較大的整形外科手術,臉上的傷疤都難以復原,視力與聽力也受到損傷。但是陳瑞鈿不顧父母反對堅持返回中國繼續戰鬥,之後他被安排駕駛運輸機飛越「駝峰航線」,運送援華抗戰物資,直到抗戰結束。抗戰勝利後陳瑞鈿回到美國波特蘭定居,在當地一個郵局整理分發信件,直到1983年退休,與家人過着平淡的生活。 

1946年美國政府就將陳瑞鈿列為二級戰鬥英雄,當時他用的是自己的英文名亞瑟·陳。美國空軍博物館將他評為「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位華裔空戰英雄」「第一個美國籍的中國王牌飛行員」。陳瑞鈿逝世後,他的英雄事跡得到當年「飛虎隊」隊員肯恩·傑恩斯特等的奔走游說,廣為傳頌,還被載入美國教科書,編成青少年讀物。美國俄勒岡州航空博物館至今珍藏着他的作戰紀錄。

台山大江鎮還出了一位美籍華裔空中女英雄李月英。她1942年加入美軍婦女飛行隊,成為美軍中首位華人女飛行員,駕駛運輸機往返於美英之間,是中國婦女飛越大西洋第一人。1944年,李月英駕機執行任務時犧牲。台山的四九鎮也出了兩位美籍華人抗日空中英雄。一位是被譽為「空中虎將」的黃新瑞,1934年回國參加中國空軍,歷任分隊長、中隊長和大隊長,率隊參與過南京空戰、漢口空戰、廣州空戰等。在1938年4月13日的廣州空戰中,一人擊落敵機3架,被譽為「空中虎將」。1941年3月14日,黃新瑞在成都空戰中為國捐軀,年僅27歲。另一位是我國抗戰中犧牲的第一位飛行員,叫黃毓全。1932年2月5日(農曆除夕),尚未度完蜜月的黃毓全在中日第一次空戰中陣亡,時年28歲。

在台山台城東北的石花山,有黃毓全烈士的紀念碑,還有記錄着台山華僑航空救國故事的飛虎隊紀念亭。1942年,飛虎隊司令陳納德組建第14航空地勤大隊和987特別通訊連,在中國、緬甸、印度戰區參戰。這兩支隊伍的1,600多人中,95%是旅居美國的華裔,當中大多是祖籍台山等地的華裔青年。10多位祖籍台山的飛虎隊老兵在1991年捐資修建了飛虎隊紀念亭和紀念牌樓,兩邊的石柱上以「飛虎」二字撰一對聯:「飛征中緬亞洲威震,虎逐倭寇名揚天下。」抗戰時期的中國空軍裏塗抹着濃重的台山色彩!

無論是在天上還是地下,台山華人華僑都為國家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他們中不少人後來的遭遇令人扼腕。有些台山籍南僑機工的經歷尤其坎坷又淒涼,李東潤一家的景況就是一個縮影。李東潤原籍台山沙欄鎮東光村,他20多歲時攜妻出洋,被「賣豬仔」到馬來西亞。打滾了8年,學會了機修技能,收入頗豐。1939年7月,李東潤和其他熱血華僑青年一起報名參加了南僑機工,既支持又擔心的妻子羅蓮好在矛盾掙扎中將丈夫送到碼頭。

1942年南僑機工復員時,李東潤沒有趕上南返馬來西亞,只能回到老家台山東光村,後來把妻子羅蓮好也從馬來西亞接了回來。李東潤去世後,羅蓮好帶着獨子李保華孤獨地過了半個世紀,一家生活十分窘迫。李保華身體一直不好,做肺氣腫手術欠下兩萬多元的債。一家6口的生活重擔全部落到孫子的肩上。孫子一直在深圳的一個工廠打工。為了省錢,他盡量少回家。據孫媳藍小麗說,結婚5年,丈夫沒有一個春節能夠回家一起過年。90多歲的羅蓮好婆婆經常斜躺在堂屋內的竹椅上發呆,老人背後的牆上,掛着她已逝丈夫李東潤70多年前的遺照。家裏人說,這幅照片在那裏已足足掛了幾十年之久。

據廣東省僑辦提供的信息,到2011年時,還有9位生活在廣東的南僑機工遺孀,年齡都在百歲左右,生活大多艱難。

相關鏈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5/10/AP681e42c6e4b05cff901b3f65.html

香港文匯報|良心:台山華僑多英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