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战期间,相比地面战场,中国空军的战斗力更加处于劣势。在数量上、技术上都处在弱势的中国空军,唯有依靠优秀的驾驶技术和坚强的斗志,弥补与日军的差距。为加强中国空军战斗力,在海外学成的华人飞行员纷纷回国直接参战抗日。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国军队服务的华裔总共约有2万人,以台山籍居多,其中,参加空军回国对日作战的飞行员有50多人。广东省航空纪念碑上刻着的255名广东航空英烈当中,有79名是华侨子弟,其中台山籍就有31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布的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共1,468名,其中有名有姓的台山籍英雄就有36名。在1937年8月14日南京空战大捷中立首功的“中国战鹰”陈瑞钿,就是祖籍台山大江的美国华裔抗日空战英雄。
台山籍美国华裔抗日空军英雄陈瑞钿。作者供图
陈瑞典1913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父亲祖籍台山大江村,母亲是秘鲁人。陈瑞典靠打工挣钱学习飞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瑞典与13位华裔爱国青年一道参加回国抗日志愿军。1937年8月14日,侵华日军首次派出精锐轰炸机队,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突袭南京空军基地,中国空军第28驱逐中队副队长陈瑞典与战友们迅速驾机迎敌,在南京附近击落敌机6架,击损多架,首次获得空前大捷。“8.14”这天被定为“空军节”。
1938年陈瑞典参加武汉会战。其间曾一人对战三架敌机,在自己座机被击中受损后临危不惧,决心驾驶受损战机与敌机同归于尽。与敌机相撞的刹那间,陈瑞典凭借高超的技术成功跳伞,受伤昏迷,获当地军民救治。陈纳德将军闻讯后前往医院探望,大赞:“中国军人真勇敢!”陈瑞典从此被称为“敌机最怕的中国飞行员。”
1940年初的昆仑关大战是抗日战争桂南会战中国民革命军投入战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为配合地面部队反攻,时任空军少校的陈瑞钿奉命领航掩护苏联志愿军轰炸日军阵地,与日军一个中队的97式驱逐机遭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陈瑞钿率队同敌机激战一小时,击落敌机3架。激战中陈瑞钿驾机击中一架日军轰炸机,但就在那敌机下坠之时,另一架敌机击中了陈瑞钿座机的油箱,油箱燃烧爆炸,陈瑞钿全身着火跳出机舱,昏死在农田里。全身大面积烧伤的陈瑞钿在三天后才被战友发现,送到柳州机场附近的简陋小屋内救治。不料又遭到敌军空袭,妻子伍月梅为保护陈瑞钿被弹片击中身亡。陈瑞钿妻子伍月梅的父亲是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总长、北京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
陈瑞铨烧伤严重又长时间感染,在美国治疗了5年之久,先后接受了28次较大的整形外科手术,脸上的伤疤都难以复原,视力与听力也受到损伤。但是陈瑞铨不顾父母反对坚持返回中国继续战斗,之后他被安排驾驶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运送援华抗战物资,直到抗战结束。抗战胜利后陈瑞铨回到美国波特兰定居,在当地一个邮局整理分发信件,直到1983年退休,与家人过着平淡的生活。
1946年美国政府就将陈瑞钿列为二级战斗英雄,当时他用的是自己的英文名亚瑟·陈。美国空军博物馆将他评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位华裔空战英雄」「第一个美国籍的中国王牌飞行员」。陈瑞钿逝世后,他的英雄事迹得到当年「飞虎队」队员肯恩·杰恩斯特等的奔走游说,广为传颂,还被载入美国教科书,编成青少年读物。美国俄勒冈州航空博物馆至今珍藏着他的作战记录。
台山大江镇还出了一位美籍华裔空中女英雄李月英。她1942年加入美军妇女飞行队,成为美军中首位华人女飞行员,驾驶运输机往返于美英之间,是中国妇女飞越大西洋第一人。1944年,李月英驾机执行任务时牺牲。台山的四九镇也出了两位美籍华人抗日空中英雄。一位是被誉为“空中虎将”的黄新瑞,1934年回国参加中国空军,历任分队长、中队长和大队长,率队参与过南京空战、汉口空战、广州空战等。在1938年4月13日的广州空战中,一人击落敌机3架,被誉为“空中虎将”。1941年3月14日,黄新瑞在成都空战中为国捐躯,年仅27岁。另一位是我国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飞行员,叫黄毓全。1932年2月5日(农历除夕),尚未度完蜜月的黄毓全在中日第一次空战中阵亡,时年28岁。
在台山台城东北的石花山,有黄毓全烈士的纪念碑,还有记录着台山华侨航空救国故事的飞虎队纪念亭。1942年,飞虎队司令陈纳德组建第14航空地勤大队和987特别通讯连,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区参战。这两支队伍的1,600多人中,95%是旅居美国的华裔,其中大多数是祖籍台山等地的华裔青年。10多位祖籍台山的飞虎队老兵在1991年捐资修建了飞虎队纪念亭和纪念牌楼,两边的石柱上以“飞虎”二字书写了一对联:“飞征中缅亚洲威震,虎逐倭寇名扬天下。”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里渗透着浓厚的台山色彩!
無論是在天上還是地下,台山華人華僑都為國家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他們中不少人後來的遭遇令人扼腕。有些台山籍南僑機工的經歷尤其坎坷又淒涼,李東潤一家的景況就是一個縮影。李東潤原籍台山沙欄鎮東光村,他20多歲時攜妻出洋,被「賣豬仔」到馬來西亞。打滾了8年,學會了機修技能,收入頗豐。1939年7月,李東潤和其他熱血華僑青年一起報名參加了南僑機工,既支持又擔心的妻子羅蓮好在矛盾掙扎中將丈夫送到碼頭。
1942年南侨机工复员时,李东润没有赶上南返马来西亚,只能回到老家台山东光村,后来把妻子罗莲好也从马来西亚接了回来。李东润去世后,罗莲好带着独子李保华孤独地过了半个世纪,一家生活十分窘迫。李保华身体一直不好,做肺气肿手术欠下两万多元的债。一家6口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到孙子的肩上。孙子一直在深圳的一个工厂打工。为了省钱,他尽量少回家。根据孙媳蓝小丽说,结婚5年,丈夫没有一个春节能够回家一起过年。90多岁的罗莲好婆婆经常斜躺在堂屋内的竹椅上发呆,老人背后的墙上,挂着她已逝丈夫李东润70多年前的遗照。家里人说,这幅照片在那儿已足足挂了几十年之久。
根据广东省侨办提供的信息,到2011年时,还有9位生活在广东的南侨机工遗孀,年龄都在百岁左右,生活大多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