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聯高層參訪團走進新疆天業蘑菇湖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考察棉花生產加工情況
新疆是中國著名的瓜果之鄉和農貿產品出口基地。實地考察當地現代農業的最新發展面貌,成為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簡稱「香港新聞聯」)高層參訪團此次新疆行的重要一站。7月8日,參訪團一行來到天業蘑菇湖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在這裏,大家看到了5000畝的農種區,看到了天山雪水在科技設備的過濾下「淨化變身」的神奇過程,看到了一片片新疆棉從生產、採摘到加工、出口的全流程。參訪團成員既被浩瀚農田的壯闊美麗所震撼,更為現代農業的科技化、智能化發展點讚。
參訪團成員參觀初代兵團人穿過的棉衣。
農業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這裏地下水位高、鹽鹼大,不適合種植農作物,但借助科技賦能,現在基地地下水位由20cm降至1.8cm以下,土壤含鹽量由17‰降至3‰以下,pH值由8.7降至7.3,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至0.75以上,節約土地7%-12%,農機作業費降低20%-25%,節肥15%-20%。基地棉花單產穩定在500公斤以上。
「空天地」監測 耕種精準調控
新疆棉花生產已經運用「空、天、地」技術,實現了農情監測與精準調控。
正當記者聚精會神採訪之際,「滋滋……」一架無人機突然從記者身後騰空而起。原來這裏已經運用「空、天、地」技術,實現了農情監測與精準調控。蟲情測報燈、一體化氣象站、苗情檢測系統助力科學農事,實現遠程控制與實時反饋。一幅智慧農業的生動畫面此時此刻真正變得具象化。
當地工作人員說,如今,科技機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與大數據技術,以數字化、無人化模式為種植戶提供打藥服務,其配備靈活機械臂,每小時作業可達200畝;還可實現360度自由移動,對農作物損傷極小;1人即可操控5台進行集群作業,大幅提升了效率,又能精準作業,保障作物品質。
西方污衊抹黑倒逼產能升級
「前些年,西方國家對新疆棉的惡意污衊,對我們的生產銷售帶來了一些影響。但現在,壞事已經變成了好事。」一位工作人員說,這些年,當地通過拓寬產業鏈、開發深加工等方式,讓新疆棉的出口產品形態更加豐富多元,不僅倒逼當地棉花生產實現「產能升級」,也有效抵銷了過去產銷方面的負面影響。
在國家級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還了解到,如今,農業資源轉化已成為當地的發展重點。目前,這裏擁有9家骨幹紡織企業,並建成了「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的全產業鏈條,規模為環錠紡116.82萬錠、氣流紡2.67萬頭、毛紡1.7萬錠。
專家:港疆可探索「智慧物流」深度合作
談及香港與新疆在農貿、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前景,著名香港問題專家、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副院長王江表示,未來,可以利用香港的科技創新平台和新疆在跨境電商、口岸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實踐,探索智慧物流、數字貿易等新業態合作。
「香港與新疆未來最大的合作機遇在於共同參與和引領『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王江表示,新疆作為中國面向中亞、中東,乃至歐洲的重要門戶,香港作為全球金融、服務和創新樞紐,兩地「東聯西出」,有望在國際物流、跨境貿易、雙向投資、金融創新、綠色產業等領域打造示範性項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能幫助新疆企業「走出去」,新疆的資源和區位又為香港企業提供新市場和新賽道。兩地若能深化合作,用好香港這個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和平台,定能實現互利共贏,助力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艱苦歲月/走進「軍墾第一連」 體驗初代兵團生活
參訪團成員體驗軍墾區打鐵。
7月8日,香港新聞聯高層參訪團走進位於新疆石河子的「軍墾第一連」及「軍墾博物館」,深入了解兵團人投身新疆建設的火熱歷史,並親身體驗了犁地、打鐵、磨豆腐等「軍墾日常勞作」,參訪團成員紛紛感嘆新疆能夠發展至今的不易,並對兵團於當地發展的特殊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從石河子市中心出發,汽車飛馳在寬闊的大路上,不經意間,新聞聯一行就來到了軍墾博物館。在這裏,大家仔細了解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分布圖,了解了王震將軍當年主動請纓奔赴新疆、肩負起當地發展建設重任的歷史,了解了初代兵團人打地窩子、貼烙餅子的艱苦歲月,看到了二代「兵團娃」在土屋裏認真讀書的動人場景……
「我實在不敢相信當年的建設者居然面對着如此艱苦的條件,但又做出了這麼大的成就。」一位參訪團成員在看到展櫃裏初代兵團人曾經穿過的「軍大衣」時深受觸動。那一塊塊各色的補丁、一處處修補的痕跡,彷彿將人拉回到了那個艱苦卓絕的歲月,「正是老一輩軍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新疆同胞的幸福生活。」
汽車輾轉,參訪團一行隨即來到了軍墾第一連,這裏生動還原了當年初建新疆時的物理場景。從滿是小板櫈的學習教室,到長條大桌的集體食堂,從鐵匠爐、豆腐坊,到遠近聞名的地窩子……參訪團成員在觀瞻的過程中,彷彿不知不覺「穿越」到了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
「用力一點,再用力一點,加油!」聽着當地百姓的助威聲,興致勃勃體驗犁地耕田的參訪團成員也鼓足了勁向前邁進。但是,沉重的鏵犁、深軟的土壤、暴曬的天氣,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讓參訪團成員對當年建設之不易有了切身的體會。
西域文明/探秘新疆「中國之最」 感受多彩中華文明
彩繪天王踏鬼木俑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土大地、黃河長江,是中華文明當仁不讓的發祥地,那些「歷史之最」應該多出於此。事實上,作為中國自古以來對外交流的橋頭堡、東西方文明交融貫通的核心區,新疆同樣孕育出大量「中國之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香港新聞聯高層參訪團一行就看到了中國最早的羊肉串、滑雪場、護目鏡、樂高玩具和紙本書信。
在一處展台前,一根「棍子」和一扇「肋骨」組成的奇怪展品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講解員說,這是中國最早的「紅柳串羊排」,距今約2200年到3000年。西域先民不僅會吃,而且很會玩。作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彩繪天王踏鬼木俑自然是這裏的「頂流」。它精彩之處不僅在於氣韻生動、活靈活現,更重要的,它還是一件可拆卸組裝的木俑。因此,說它是中國「最早的樂高玩具」,可謂恰如其分。
近年來,中國冰雪運動如火如荼。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人類滑雪的起源竟然在新疆。講解員介紹,在阿勒泰市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溝谷內,有一組岩棚岩畫,上面描繪了當地先民滑雪狩獵的場景。據考古學家考證,其時代距今約1萬年,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年代最為久遠的滑雪狩獵史料。
在新疆,還出土了最早的中國紙本書信實物《李柏文書》,以及唐代的阿斯塔納墓葬品「眼罩」,今人估計其是防風防沙之用,類似今天的「護目鏡」。走進新疆,人們才真切地感受到:這裏不僅有獨樹一幟的自然風景,更有璀璨奪目的文明之光,並與華夏大地其他地方的文化一起,共同構築起五彩多姿、無比閃耀的中華文明。
加強聯繫/冀香港專才助力新疆商貿發展
新疆雖然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但從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來看,這裏卻是絕對的樞紐地帶。7月9日,香港新聞聯高層參訪團一行走進中國新疆自貿區喀什片區商務中心,深入了解這裏從祖國邊疆發展成改革開放橋頭堡的變遷之路。
喀什地區商務局副局長姜海濤說,喀什非常重視招商引資。為了加強與香港的聯繫,喀什近年來積極打通兩地人流與物流的聯繫通道。未來,喀什還計劃引進香港的專業法律服務,以推進喀什「法治谷」建設。非常歡迎和期待越來越多的香港專業人才來到喀什。
在國家級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政明也告訴大公報記者,自2010年後,陸續有港資進入當地發展矩陣之中。「新疆自然條件好,資源稟賦佳,而香港在投資、渠道、市場等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們希望今後能與香港加強各方面合作,讓新疆的好產品更多地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大公文匯記者 張寶峰喀什、石河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