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星期五
搜索 "松山日軍" 的結果
2024年11月16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松山日軍的「玉碎」(下)
中國遠征軍滇西大反攻開始後,由於遠征軍第20集團軍猛攻高黎貢山南北齋公房古道,松山守備隊長松井秀治大佐率聯隊主力前往增援高黎貢山。守備隊長由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接任。金光惠次郎已經48歲,被同僚戲稱為「老少佐」。松井秀治帶走第113聯隊主力後,留在松山的日軍尚有第113聯隊4個步兵中隊,野炮兵第3大隊兩個中隊,並配屬有輜重兵、通信兵、衞生兵和給水兵等,還有慰安婦,總共有約1,340人。由於第113聯隊於1942年5月駐防松山後,礦工出身的聯隊軍人直接參與了對松山進行的兩年改造。他們對松山陣地的明碉暗堡和坑道溝壕了如指掌、十分熟悉,因而他們在戰鬥中懂得充分利用工事的優勢。接任守備隊長的金光惠次郎雖然對步兵作戰並不擅長,但他對防禦系統的設計非常工於心計。他給松山防禦體系的擴充完善和加密隱蔽又做了很多工夫,特別是加強了炮兵部署的隱蔽精準和快速機動。遠征軍發動進攻時,松山日軍已做好了一切準備。
更多
2024年11月09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松山日軍的「玉碎」(上)
中國遠征軍在松山全殲日軍「戰爭之花」臘勐守備隊,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成建制聯隊(團),也是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玉碎」戰。「玉碎」一詞,出自中國史書《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電台於1943年5月31日報道日美阿圖島爭奪戰日軍守備隊全員覆沒消息時首次使用該詞,用以表示「戰鬥到最後一人」。 此後「全員玉碎」一詞頻頻出現在日本政府的戰報上。日本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只有3次是他們所說的「玉碎戰」,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這3次分別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沖和緬北的密支那。這三個地方的殲滅戰都是中國遠征軍打的。
更多
2024年11月02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東方馬奇諾防線
松山在怒江惠通橋西岸的臘勐街北側,主峰海拔2,200米。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為1,500多米。站在松山頂上看怒江,彷彿從空中俯瞰,怒江如深谷中的一條銀鏈;而抬頭眺望怒江東岸的山巒,則感覺如在眼前,直線距離不過八九千米,但行程卻在60公里以上。自保山方向逶迤而來的滇緬公路,經東岸的山頭繞「之」字形盤旋而下,至怒江峽谷谷底,跨過惠通橋後又盤旋而上,先通過臘勐寨子,再環繞松山山腰綿延數千米,而後在西南方向的滾龍坡轉向龍陵。由於這裏山嶺高峻,一向人跡稀少,但又是怒江以東通往龍陵、芒市的必經之路,古時只有一條陡峭多彎的古驛道,西行者從東岸山上下到谷底,再攀援而上至西岸山頭,往往要走一整天,且一日裏要經歷谷底炎夏、山腰涼秋、山頂寒冬三種不同氣候,一向被行人、馬幫視為畏途。對怒江峽谷,松山是西岸一座超級「橋頭堡」;對滇緬公路,松山是扼其咽喉的巨手;對滇西重鎮龍陵,松山則為前沿屏障。西方記者將松山稱作「滇緬公路上的直布羅陀」。
更多
2024年10月26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從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松山戰役歷時95天。在95天中,中國遠征軍先後發起10次大戰鬥,數百次小戰鬥,有10個團計23,000餘人參戰。松山戰役的勝利,拔除了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打通了滇緬公路,從而為中國遠征軍滇西緬北戰場提供了可靠的後勤保障,為滇西大反攻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後人有詩讚遠征軍戰松山:「驅日寇同仇敵愾,碧血丹心,英魂昭正氣;戰松山眾志成城,槍林彈雨,勇士鑄豐碑!」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
更多
2024年10月19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遠征軍血戰松山(下)
國民黨第8軍擅長山地作戰,軍長何紹周是國民黨國防部長何應欽的侄子。第8軍下轄榮譽1師、82師和103師。從7月2日至19日,第8軍第82師和103師輪番多次進攻松山日軍滾龍坡和大埡口等陣地。日軍松山要塞共分滾龍坡(日軍稱本道陣地)、大埡口(日軍稱中間陣地)、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日軍稱橫股陣地)和馬鹿塘等7個據點群。每個據點群的碉堡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有數個子堡拱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