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松山戰役歷時95天。在95天中,中國遠征軍先後發起10次大戰鬥,數百次小戰鬥,有10個團計23,000餘人參戰。松山戰役的勝利,拔除了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打通了滇緬公路,從而為中國遠征軍滇西緬北戰場提供了可靠的後勤保障,為滇西大反攻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後人有詩讚遠征軍戰松山:「驅日寇同仇敵愾,碧血丹心,英魂昭正氣;戰松山眾志成城,槍林彈雨,勇士鑄豐碑!」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
中國遠征軍為攻佔松山付出了重大代價,為中國抗日戰場取得了攻堅戰的首次完勝,創造了山地叢林攻堅戰的典範,被美國西點軍校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山地叢林攻堅戰經典戰例錄入教材。松山戰役體現了中國軍人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松山當地人說,在松山,沒有一棵樹上沒鑽有子彈,沒有一片樹葉沒有彈孔。松山上的每一把泥土都被戰火熏烤過,被鮮血浸泡過。在松山隨便抓起一把土,都能找到彈殼。松山已被染成了紅色。第11集團軍司令宋希濂在戰後總結時說:「對於這次反攻能夠獲得勝利的原因,我歸結於官兵的堅強鬥爭意志。」第11集團軍美國聯絡參謀組吳德上校稱讚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
據許多參戰者回憶,經過日日夜夜衝殺,反反覆覆肉搏,遠征軍士兵個個都殺紅了眼。很多遠征軍老兵說,那時衝鋒在第一線士兵們的典型心理是:衝上去是死,退下來也難活,不如衝上去死,也許消滅了鬼子還能撿條命回來!遠征軍中下級軍官大多為爭奪陣地身先士卒,帶頭衝鋒。第8軍第309團因幾次攻不下日軍3號高地,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電令第8軍槍斃團長陳永思。後來軍長何紹周命令陳永思率「敢死隊」攻下3號高地,才將功贖罪倖免一死。第8軍榮3團團長趙發筆是何紹周的外甥,他丟失了陣地,何紹周聞訊大怒,執意要槍斃趙發筆。軍部裏所有人都替趙求情,何紹周才責令趙發筆戴罪立功,於當天奪回了陣地。第71軍有個團長帶着剩下不到一個連的部隊堅持戰鬥,為激勵士兵進行最後的衝刺,這位團長大喊:「從現在開始,每個犧牲的人都有一口棺材!」
在9月初的幾個日夜,第8軍副軍長李彌手持一把衝鋒槍,頭戴鋼盔,身揹大刀,親率特務營在日軍主峰陣地上血拚。9月6日被人從山上扶下來時仍雙眼圓睜,滿臉血污,負傷多處,毛呢軍服變成了碎片,人已經走形了。第二天(9月7日)松山最後一塊陣地被攻克時,李彌坐在第8軍軍部外的一塊大石頭上,全身沐浴在如血的殘陽中,參謀長向李彌報告松山被全部攻克的消息,李彌僵直地坐着,一言不發,眼淚卻一下子滾了出來。
在松山戰役中,中國遠征軍戰死人數超過負傷人數,戰死的軍官比例相當高,足以證明戰鬥之酷烈和遠征軍為國捐軀的獻身精神。據不完全統計,遠征軍共傷亡7,763人(不含失蹤),其中陣亡4,000人。擊斃日軍1,250人,俘虜28名(含慰安婦)。中日傷亡比6.2:1。最後攻下松山的遠征軍第8軍傷亡尤其慘重,共傷亡6,074人,陣亡3,145人(士兵3,038人,軍官107名);負傷2,929人(士兵2,741人,軍官188人)。第8軍參戰總兵力15,975人(含配屬炮兵),傷亡率38%。特別是第8軍下轄第103師,傷亡率高達56.4%。第82師246團一個營,在8月7日下午突入日軍一高地,和日軍肉搏兩小時,營長被炸死,全營只剩8人。當246團全團戰亡,無兵可帶的團長曾元三被派去帶工兵挖坑道炸碉堡,松山戰役後才到308團任團長。榮譽第1師第2團第3營600多人,僅活18人。第71軍傷亡約1,700人(其中陣亡855人)。在一次進攻中,參戰的第71軍一個排,半小時後就僅剩4人。
松山戰役結束後,遠征軍立即南下攻擊龍陵、芒市之敵,山上的屍體都來不及掩埋。據戰後在陣地上清理日軍地堡戰壕的第8軍工兵回憶,他們看着松山上滿布的屍體,夢魘般的場景讓他們終生難忘。到10月開始掩埋陣亡官兵遺體時,許多遺體已經成為纍纍白骨,有些已分不清是日軍還是遠征軍了。據遠征軍老工兵說,當時第8軍中有個美國顧問名叫沃德,他看到松山上死屍堆積的慘狀時,立馬嚇瘋了。
在犧牲的中國遠征軍官兵中,除了有捨身炸碉堡的周漢祥和林振澤等英雄外,還有近千名「娃娃兵」。關於中國遠征軍中的娃娃兵,有各種各樣的傳聞,據有關資料披露,有一段值得我們記住的歷史。歐美國家為了使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無法全力開拓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經緬甸滇緬公路向中國輸送大量援助物資。因此滇緬公路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中國抗日戰爭的成敗,也影響到整個二次大戰的進程。但英國卻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同日本秘密簽約關閉了中國唯一的援助通道滇緬公路,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抗戰的困難形勢。不料日本為了自身利益很快打進了緬甸,英國抵擋不住日軍攻勢,又求助中國派軍隊入緬協防緬甸。中國當時的國民政府組建了10萬遠征軍開入緬甸支援英軍作戰。經過2個月血戰,英國駐緬軍隊又背信棄義,不顧中國遠征軍的安危,放棄緬甸,退守印度。中國遠征軍孤軍奮戰,因遠離祖國,缺乏給養,最終慘敗。11萬大軍僅有4萬餘人長途跋涉、九死一生回到祖國,7萬英魂永遠地留在了異國他鄉。從1942年5月開始,中國遠征軍為防禦日軍強渡怒江東侵,威脅內地抗戰,與滇西日軍隔怒江對峙長達兩年,並不斷與偷渡日軍作戰。數年的血戰,遠征軍兵員一直無法得到足夠補充。
1944年初,為了以優勢兵力在滇西緬北對日軍發起大反攻,中國遠征軍被迫從最初的徵收成年人擴展到不限年齡徵兵,最終徵召到了7,000多名9至15歲的娃娃兵。當時有一名美國記者曾震驚地問:「孩子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為何把他們早早送上戰場?」遠征軍徵兵軍官沉默良久,悲痛地回答道:「如果國家都沒了,哪還有什麼未來?」「仗打到這個程度,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我們別無選擇!」娃娃兵大部分隸屬第71軍,基本都是父母雙亡(被日軍殺害)的孤兒,原本作為烈士家屬跟隨部隊四處漂泊。他們入伍後只負責後勤工作,如傳遞命令、煮飯、洗衣、打掃衞生等。後來因第71軍在進攻松山戰鬥中傷亡極其慘重,萬不得已才讓這些稚氣未脫的娃娃兵也上了一線戰場。據記載,這些娃娃兵扛着比他們個頭還高的槍支,迎着日軍的炮火衝鋒,沒有一個人貪生怕死!
開戰前美國記者羅斯採訪了一群中國娃娃兵:「戰爭結束後,你們想幹什麼?」娃娃們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道:「回家放牛、種地、當學徒、去大城市……」其中有一個孩子的回答超越了他年齡的成熟,他表情嚴肅地說:「中國抗戰必勝,可那會兒我可能死了吧!」這個名叫張全勝的9歲娃娃兵,在松山戰役中被日軍俘虜。日軍殺害他時問他想怎麼死,他大義凜然地回答:「我已經死了,可是中國永存!」日軍倖存者回憶當時的情景,感慨道:「孩子雖小,但眼神堅毅,其不屈的英雄氣概震撼了在場的所有人!」
遠征軍總預備隊第8軍軍長何紹周總結認為,遠征軍之所以「不得不以兵力消耗於正面松山陣地之嚴密火網下而遭受重大犧牲」,是因為對「敵據松山擁有極堅固之堡壘和頑強困獸猶鬥之戰鬥意志」估計不足。據說遠征軍長官部起初預計「一周內攻下松山」,他們對松山日軍的嚴密布防幾乎一無所知,直到戰役結束以後才慢慢明白了松山日軍的秘密。參戰的美軍顧問們戰後回憶時,也都對松山日軍的布防和頑抗刻骨銘心,心存餘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