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籍华侨在抗战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 他们不仅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还在抗日战场直接参战,特别是空战,英名传扬四海。
广东航空纪念碑。 作者供图
台山是中国著名的「第一侨乡」。 截至2022年,台山有163万多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分布在全球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台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毗邻香港,地理条件赋予台山人悠久的出海历史传统。 台山的海口埠是五邑地区最重要的先侨移民通道,被称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
在今天的海口埠入口处,还有碑记记录海口埠的前世:「海口古埠,建于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 时由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十姓氏谋而共建,称'十户墟'......」台山人出洋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距今已有240多年历史。 当时台山人主要是通过水路出海,而海口埠由于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有香港恒兴渡、江昌渡来往海口埠至香港、澳门。 因此,有不少五邑及周边地区的先侨是通过海口埠这里搭乘轮渡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转道世界各地。
历史上,台山人经历四次移民潮,其中第三次移民潮是最大的一次,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 最早的一批台山人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谋生。 19世纪中期起,台山人移居美国的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在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和1865年太平洋铁路建设期间,大量台山人前往美国,形成了几次大的移民高潮。
台山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两大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都是先到香港,再从香港转往世界各地。 香港现有约50万台山籍人,他们家族大多经历台山→广州→香港→美国的迁徙路径,香港是关键节点。 第二,在北美的人数最多。 美国和加拿大是台山侨胞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有22万和67万人。 台山华侨在美国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是1865年美国修筑太平洋铁路的主力军,占筑路工人总数的90%多。 美国台山籍华人主要聚居在加州、纽约等大都会城市。 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台山话甚至一度成为美国华人社会通行的语言。
台山不仅是「中国第一侨乡」,而且素有「中国航空之乡」称号。 近代中国,面对列强,一直都在寻求一条救国图强的发展之路。 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大力提倡「航空救国」。 他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同盟分会时,倡导华侨筹建飞机公司,并积极鼓励华侨青年学习飞行技术。 旅居北美特别是美国的台山华侨青年对孙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国」思想尤为推崇,他们积极投身到航空救国运动之中。 当中国航空事业的朝阳刚露出地平线时,台山就有174人投身于航空界。 人数之多,为全台各县市之冠; 人才荟萃,亦为全国所罕见。
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台山籍华人华侨中的航空人才更以炽热的爱国精神,献身于抗日的疆场。 据有关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旅居美国和加拿大的台山籍华人华侨在国内外开办飞机制造厂,生产飞机或零部件,援助抗战。 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侨抗日团体还纷纷办起了航空学校。 其中,波特兰、旧金山和纽约等3所航校办得最好,共培养华侨飞行员150多人,绝大多数回国服务,其中有不少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和英雄。 同时海外的华侨华人积极捐款购买飞机支援祖国抗日,尤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侨捐献的热情最高。 1937年至1945年,仅美国华侨捐献的飞机就有60多架,其中半数以上是台山籍华侨所捐献。
抗战时期在国内外为祖国服务的台山籍航空人才中,有航校校长、教官,飞机设计师、机械工程师,飞行员、领航员、通讯员,空军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空军司令等。 他们既为民族解放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创造了辉煌历史。 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就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先驱、中国航空工业的开拓者和航空教育事业的创建者黄光锐。
黄光锐1898年出生在台山白沙镇龚边田心村贫困农民家庭,童年得村民资助到美国谋生,曾在旧金山唐人街餐馆做侍应生。 他通过勤工俭学,自费学习飞行,取得美国飞行执照并被孙中山派往美国考察航空,被招募空军的代表团团长杨仙逸选中,成为第一批在美国培训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后来参加孙中山同盟会加州分会,担任采购军火委员会的主要技师。 1922年黄光锐回国时携带了10架飞机和制机器材到广州,在大沙头设厂制造飞机。 1923年6月成功制造出第一架双翼双座侦察教练飞机,由黄光锐亲自驾驶试飞。 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作为中国第一位飞上天空的女性,坐上黄光锐驾驶的这架自制飞机升空,环绕广州市飞行一圈,安全着陆,轰动一时。 接着黄光锐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第一飞机队队长。 陈炯明叛军袭击广州大元帅府时,孙中山命黄光锐率队参战。 由于有两位飞行员生病,黄光锐一人轮流驾驶三架飞机轰炸狙击叛军,立下奇功。 1928年黄光锐同战友驾驶自制「珠江」号水上飞机,连续航程近万里,创造中国航空史上划时代的空中探险,轰动了国内外航空界,激发了中国人对航空事业的热情,促进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黄光锐先后担任广东空军司令、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校长和空军总指挥部军政厅厅长等职。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空军军士学校和成都航空研究院,经他所培育和指挥的空军飞行员,大多数在抗日战争中勇敢战斗,作出重大贡献:有40人共击落日机70多架,有70多人为国牺牲。 他还培养了我国第一代高级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转而为新中国服务。 黄光锐还曾参与驼峰航线运输。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拟晋升黄光锐为中将,他坚辞退职,回到广州。 后来他为不参加内战又先后迁居香港、美国,1985年8月在洛杉矶逝世,享年87岁。 1988年7月7日,为纪念广东航空爱国志士而建的广东航空纪念碑落成,黄光锐作为航空先驱、抗日英雄名列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