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松山戰後的故事
松山戰役結束後,當地人都傳說,每當黃昏或者陰雨天,仍然能聽見山谷裏傳來廝殺聲和槍炮聲。開車走滇緬公路的司機,在經過松山時都會屏息靜氣,肅然起敬。這表明,中國遠征軍松山抗戰可歌可泣的悲壯往事已被後來人在心裏「神化」,從中也可感到松山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座神山。多年來,這座神山上也產生了許多傳奇的故事。
更多
2024年11月23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松山戰役的歷史意義
松山戰役,可能是在中國最無名的地方發生的最有名的戰爭。1944年松山戰役剛結束時,由於美軍的評價和宣傳,松山戰役一度名揚四海,全球皆知。但是由於蔣介石與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在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期間的矛盾,蔣介石不願意承認滇緬戰場和中國遠征軍的成就,認為這個戰場的成就和史迪威的個人功績是聯繫在一起的。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又因為「孫立人案」及中美建交等形勢變化,滇緬抗戰更成了一段諱莫如深的歷史禁區。由於國共政治因素,新中國成立後也沒有宣傳緬北滇西抗戰。松山抗戰就只有在國家圖書館某些民國版圖書的那幾頁裏了,普通民眾知道松山戰役的人很少,去過松山這個偏遠地方的人更屬寥寥。直到改革開放前,內地對於中國遠征軍滇西緬北的反攻作戰,只有雲南為數不多的歷史學者在進行艱苦細緻的尋訪調查。最具參考價值的中國官方戰史資料,不過是一兩本作戰部隊編寫的敘事簡略的油印本小冊子。
更多
2024年11月22日
大公報|郭一鳴:一群對這片土地飽含深情的人
「汕頭是我的家鄉,我和大家一樣,對這片土地飽含深情」,短短三句話,王來春兩度哽咽,淚流滿面,台下近三千名來自全球各地潮籍社團領袖和代表,對這位卓越的潮汕女性報以熱烈的掌聲,是鼓勵,是致敬,也是共鳴。這是本周二(十一月十九日)在汕頭召開的第二十二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暨第十屆國際潮商大會開幕式上感人的一幕。除了王來春,在開幕式上台致辭的還有八十五歲的泰國著名僑領謝國民,以及澳洲僑領周澤榮。還有,已經多屆年會沒有露面的香港首富李嘉誠,罕有拍攝視頻祝賀大會在汕頭舉辦,年逾九旬的李先生一聲「鄉親們」,不改鄉音的普通話,透出濃濃的鄉情,雖然隔着熒幕亦令人感到特別窩心。
更多
2024年11月16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松山日軍的「玉碎」(下)
中國遠征軍滇西大反攻開始後,由於遠征軍第20集團軍猛攻高黎貢山南北齋公房古道,松山守備隊長松井秀治大佐率聯隊主力前往增援高黎貢山。守備隊長由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接任。金光惠次郎已經48歲,被同僚戲稱為「老少佐」。松井秀治帶走第113聯隊主力後,留在松山的日軍尚有第113聯隊4個步兵中隊,野炮兵第3大隊兩個中隊,並配屬有輜重兵、通信兵、衞生兵和給水兵等,還有慰安婦,總共有約1,340人。由於第113聯隊於1942年5月駐防松山後,礦工出身的聯隊軍人直接參與了對松山進行的兩年改造。他們對松山陣地的明碉暗堡和坑道溝壕了如指掌、十分熟悉,因而他們在戰鬥中懂得充分利用工事的優勢。接任守備隊長的金光惠次郎雖然對步兵作戰並不擅長,但他對防禦系統的設計非常工於心計。他給松山防禦體系的擴充完善和加密隱蔽又做了很多工夫,特別是加強了炮兵部署的隱蔽精準和快速機動。遠征軍發動進攻時,松山日軍已做好了一切準備。
更多
2024年11月11日
李以建 | 創作翻譯 雙璧同輝——《金庸譯文 達蒙·魯尼恩短篇小說選》編者語
自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百年來翻譯界奉此為圭臬。翻譯要達到此「三難原則」,並非易事,譯者需要具備對翻譯雙語的真正通達。何謂通達,以英文翻譯來說,即不僅要精通中英文,包括文化、歷史、專業、語言等領域的融會貫通,還要真正把握中文的表達,擁有精湛的寫作能力。二者互為基礎,相輔相成,故人們常稱翻譯是二次創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