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星期四
搜索 "文匯​報,古驛道" 的結果
2025年03月29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滇緬抗戰邊關畹町(上)
除昆明外,抗戰時南僑機工的另一個集中點是雲南龍陵的畹町,這裏是滇緬公路中國境內的終點、進入緬境的起點,現在還是我國320國道的終點。畹町是滇緬公路境內境外的聯結點,也是當年南僑機工從緬甸搶運抗戰物資回國的第一站。抗戰物資從緬甸仰光港口搶運到畹町,即被視為搶運回國。機工從緬甸搶運回國的抗戰物資,很多都先存放畹町,然後再分運內地各抗日戰場。因此當年分配在臘戌至畹町、畹町至芒市保山一線的南僑機工,有三個華僑先鋒大隊,分駐芒市、遮放、臘戌,他們是西南運輸處駕駛和修理的主力軍。畹町花橋路有個南僑村,就是當年南僑機工在畹町的主要聚集地。
更多
2024年12月08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中國抗戰生命線(上)
中國遠征軍攻下松山,掃除了俯控滇緬通道咽喉惠通橋的橋頭堡,打通了西進緬甸的滇緬公路,為滇西大反攻的最後勝利鋪平了道路,提供了保障。滇緬公路,又稱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總長逾千公里,共翻越6座大山,跨過5條大江,是當年支撐中國抗日戰場戰略物資需要和大後方經濟補給的重要生命線。
更多
2024年11月02日
香港文匯報|良心:東方馬奇諾防線
松山在怒江惠通橋西岸的臘勐街北側,主峰海拔2,200米。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為1,500多米。站在松山頂上看怒江,彷彿從空中俯瞰,怒江如深谷中的一條銀鏈;而抬頭眺望怒江東岸的山巒,則感覺如在眼前,直線距離不過八九千米,但行程卻在60公里以上。自保山方向逶迤而來的滇緬公路,經東岸的山頭繞「之」字形盤旋而下,至怒江峽谷谷底,跨過惠通橋後又盤旋而上,先通過臘勐寨子,再環繞松山山腰綿延數千米,而後在西南方向的滾龍坡轉向龍陵。由於這裏山嶺高峻,一向人跡稀少,但又是怒江以東通往龍陵、芒市的必經之路,古時只有一條陡峭多彎的古驛道,西行者從東岸山上下到谷底,再攀援而上至西岸山頭,往往要走一整天,且一日裏要經歷谷底炎夏、山腰涼秋、山頂寒冬三種不同氣候,一向被行人、馬幫視為畏途。對怒江峽谷,松山是西岸一座超級「橋頭堡」;對滇緬公路,松山是扼其咽喉的巨手;對滇西重鎮龍陵,松山則為前沿屏障。西方記者將松山稱作「滇緬公路上的直布羅陀」。
更多
2024年09月07日
香港文匯​報 | 良心:楊柳南紅和「永子」
雙虹橋修通以後,永騰驛道中線,即南齋公房古道的情況大大改觀:馬匹不用再乘渡船過江,過江時間大大節減,整個路程也相對縮短了。雙虹橋不僅成為永騰驛道中線的主要通道,而且因其地理位置,成了連接永昌(保山)地區與外界的重要橋樑。雙虹橋一頭連着保山市隆陽區(古永昌)楊柳鄉擋掌壩,另一頭牽着隆陽區芒寬鄉燙習村。雙虹橋的通行首先帶旺了兩岸橋頭的集市貿易。
更多
2024年08月31日
香港文匯​報 | 良心:潞江壩上雙虹橋(下)
據有關資料考證,雙虹橋由清代永昌(今保山)知府陳孝升倡建,民國12年(1923年)重建。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時任永昌知府的陳孝升體察民情,為解決怒江兩岸的老百姓過江難、行不便的疾苦,遂倡議在怒江上建一座跨江之橋。首先是籌款籌糧,招募工匠,然後實地考察建橋地址。傳說選址還真有一番周折。據傳初選的橋址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選在了距現在橋址約400米左右處的江灣。但工匠們在江灣橋址建橋墩時發生了怪現象:工匠們白天砌起的橋墩第二天清早就消失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