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畹町,最多人來參觀、追思的還是聞名中外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設立,是全國首個以紀念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為主題的紀念公園。建設這個公園是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期間響應祖國召喚,從南洋回到祖國,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的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紀念公園於2015年12月建成,位於畹町崩龍山麓的花橋路,在320國道路北,距畹町鎮區1公里,北面緊挨畹町國家森林公園,佔地面積40多畝。公園內的主體建築有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和紀念館。
●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 作者供圖
從畹町國家森林公園停車場走進紀念公園大門,拾級而上,踏上寓意抗戰勝利60周年的60級台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巍然矗立在四方平台之上高大塑像,俯瞰着滇緬公路。這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雕像,塑像由海外陳嘉庚後裔所立。1940年陳嘉庚先生率團回國慰勞抗敵軍民期間曾兩次視察滇緬公路,來到畹町,與畹町人民結下了深厚感情。雕像基座鐫刻着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八個大字「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雕像前的斜坡,用漢白玉雕刻的花環下方,配置7級台階,寓意「七七事變」。
陳嘉庚雕像後是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為紀念南僑機工的愛國貢獻而建立的,於2005年12月20日落成。碑體總高16米,高懸雲空,直指高天,俯瞰滇緬公路和對面的鄰邦緬甸,氣勢雄偉。上端以四條金色橫帶象徵着抗戰時期國內的四萬萬同胞,而南僑機工榮譽證章則鑲嵌其間,凸顯了海外僑胞與國內同胞同心抗戰的歷史。紀念碑建築、雕刻所有材料,全部採用享譽世界的福建花崗岩石。紅色雄偉的紀念碑體直衝雲霄,象徵中華民族衝破黑暗,走向光明!紀念碑黑色底座寬6米、高3米,共3層,寓意「九三抗戰」勝利。
紀念碑後的浮雕長廊記述了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歷史,中間是六個組篇的浮雕圖案,分為召喚篇、送別篇、築路篇、鐵流篇、蹈火篇和勝利篇。其中「召喚篇」反映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外華人積極捐款捐物支援祖國的情景。而左側是南僑機工的英名錄;右側為紀念碑碑記。浮雕下方的《百雀圖》,寓意德宏是美麗的孔雀之鄉。九龍壁雕圖寓意着海外華僑與中國人一樣是龍的子孫。浮雕長廊正面有6根柱子,代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為紀念碑題寫碑名「華之魂 僑之光」幾個大字的,是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老先生。
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的守碑人叫葉曉東。他就是被日軍在芒市活埋的南僑機工陳團圓的兒子。陳團圓被日軍活埋後,妻子朗玉寶帶着襁褓中的兒子逃難到緬甸,靠擺攤賣小吃維持生計。1950年朗玉寶帶着兒子回到祖國,定居畹町。後來朗玉寶與定居畹町的中國遠征軍老兵葉森結了婚。兒子葉曉東成年後得知父親陳團圓的英雄事跡,到處尋訪父親足跡,但卻始終沒有尋得父親的一張相片。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落成後,葉曉東主動要求擔任守碑人。他每天清晨都清掃擦拭紀念碑、英名錄、照片牆。他懷着對父輩的無比思念和敬仰,始終賡續父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守碑至今。
順着路道往前走,進入一條長亭。長亭雖短卻似滇緬公路蜿蜒,路左邊以牆為主,牆上黑底黃字,密密麻麻刻有當年回國抗日的南僑機工名單以及1938年前後南洋各地組織回國服務團體名冊,分九批詳細記載了已知的每一位回國抗日愛國英雄的名字。在英雄牆上,我們只找到了700位有照片和名字的機工。長亭過後繼續往前走,就進入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
紀念館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的二期工程,於2014年9月3日奠基,2015年8月27日建成,2017年開館。整個紀念館佔地10餘畝,建築面積5,378.4平方米,展陳面積2,967.46平方米。紀念館坐落在紀念碑的東側,清水混凝土構築的牆體上有一排黑色的大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外形設計為一座意斷形連之橋,斷橋被處理成三角形,代表3,000餘名南僑機工歷時3年的回國抗戰艱險悲壯之路,同時像英文V字,寓意勝利。紀念館從入口到出口共50級台階,象徵滇緬公路上搶運的50多萬噸抗日物資。紀念館東側為20米的架空,與抗戰名橋畹町橋橋面的長度等同。建築高度20米用於紀念用血肉之軀開鑿建築滇緬公路的20多萬滇西各族民眾。紀念館以文字、圖片、實物、影音等方式,真實再現了當年南洋華僑機工英雄群體英勇艱險悲壯的抗戰實況,生動講述了3,200名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的一些生平事跡和動人故事。
進入序廳,伴着聶耳之作《告別南洋》這低緩的音樂,一幅雲南大學著名油畫大師趙力中教授的大型油畫將參觀者的思緒帶到了1939年的新加坡碼頭。展示內容共有八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祖國召喚,告別南洋」。記錄了1931年「9·18」事件日本侵佔我東三省後在南洋華僑界引發的強烈反響。第二部分為「革命母親,赤子忠心」。記載了南洋華僑革命思想演變,正如孫中山所說「華僑,是革命之母」。第三部分為「血線搶運,壯志凌雲」。真實記錄了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擔任主席的南僑總會積極聲援祖國抗戰。特別是為支援滇緬公路搶運抗戰物資,先後捐贈汽車500輛、救護車1,000輛。同時組織逾3,000名機工赴國難,滿腔熱血報祖國。3,200多名南洋華僑青年機工共搶運軍需物資50多萬噸,1,600餘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第五部分回顧了南僑機工車隊在千鈞一髮的危局中挽救抗戰大局的輝煌歷史:1942年5月4日,怒江以西淪陷。危急時刻,以南僑機工為主駕駛的550輛卡車,星夜兼程,將中國遠征軍第36師兩個團搶運到惠通橋東岸陣地,及時將日軍堵在了怒江西岸。
第八部分為「歷史功勳,千秋銘記」。用紀念館後記形式,告知世人:南僑機工回國抗戰,是全體愛國華僑華人共同的歷史豐碑;是海峽兩岸和世界華人華僑同一血脈的歷史見證。告誡世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華兒女要謹記歷史,勿忘國憂國恥。這正是修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的初衷。仰望飄揚的五星紅旗,我們的愛國心在跳動:南僑機工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奉獻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繼承和弘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