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 | 良心:高黎貢山古驛道(下)

◆ 良 心

百花嶺上仍有許多古驛道和馬站等遺址,其中不少就分布在高黎貢山保護區保護站周邊。在百花嶺保護站至高黎貢山東坡二台坡一帶山樑上,就有一段保存較完好的古道石板路,據說為保山穿越高黎貢山下騰沖的古道中線路徑之一。據了解,此古道最早形成於漢晉時期,唐宋時期作為南詔大理國官營驛道擴修為石板路。元代驛道改走南線後,長期作為民間商道使用,直到1952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才被廢棄。現存古道總長約6公里,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寬2米左右,除少數地方稍有坍塌外,多數路面保存完好。

◆遠征軍高黎貢山抗戰碉堡遺址。 作者供圖

在百花嶺保護站以西4公里的舊街山樑上,有一處古道的馬幫歇腳站遺址。據介紹這處馬站可能出現於唐宋時期。馬站坐西向東,依地形分上、中、下三台建房設站,古道自東向西從站房前穿過,形成一條山間小街。街址東西長29米,南北寬26米,面積50餘平方米。明代以後,先後有段、范、滕三家漢族商民在此開設馬店商舖供往來商旅歇腳,上世紀五十年代古道被廢後,三姓漢民才遷至山下罕弄村居住。

在百花嶺保護站以西約14公里的高黎貢山東坡一帶山樑上,有一段古道叫「死亡谷槽谷路」。這是百花嶺古道上少見的特殊路段之一,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由於地表結構為含沙土,質地疏鬆,經千百年人馬踐踏加上雨水沖刷,路面不斷下陷,較兩邊的坡地形成了很深的槽谷。路徑總長約700米,路面一般寬1至2米,低於地表3至5米,由於廢棄時間較久,兩側森林茂密,不僅在路面上堆積了大量枯枝敗葉,且在上空形成一個密不透光的路蓋,人行其中,光線陰暗,故稱「死亡谷」。從「死亡谷槽谷路」再往西約2公里的高黎貢山東坡上,有一個山樑叫「換米處」,這裏也有一座古道馬站遺址。從這處馬站遺址再往西6公里,就是南齋公房埡口了。據了解,換米處馬站最早形成於明代。民國年間曾有兩戶商民在此經營馬店,因常有騰沖江苴鄉民挑米到此與百花嶺等地鄉民交換蔗糖、煙葉等物,故名「換米處」。

南齋公房遺址在百花嶺保護站以西約22公里處的高黎貢山南齋公房埡口東側台地上。台地海拔3,160米,是保山至騰沖古道的最高處,地扼保騰古道中線翻越高黎貢山的交通要隘。據史載,早在唐代中期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時,就在這裏設站控制交通。最早是幾間由石頭壘砌而成的小瓦房。相傳當年有一位善人常在此地義務為過往行人和馬幫提供食宿,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善人」,便稱此地為「齋公房」。因與古道北線的北齋公房相對,故稱「南齋公房」。隨着古道的廢棄,南齋公房曾經坍塌,後來經過多次修繕,才得以前後沿用數百年。1942年5月,日軍佔領滇西,南齋公房一度被中國遠征軍用作騰北游擊戰的人員物資中轉站。1943年日軍佔領高黎貢山後被用作兵房住所。1944年中國遠征軍大反攻時遭戰火摧殘,之後即被廢棄。1997年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為開發古道探險旅遊,將其移至東下側50米處另建,原地僅存遺址。遺址坐西向東,南北長23.5米,東西寬6米,面積為140平方米。東南側有石級與過山古道相連,基址上可見牆腳基石等物。後側土坎下有一石塊鑲砌的水井,有水自井中溢出成一條小溪向路邊流去。

南齋公房西坡山谷中有一段古道石板路。石板路東起南齋公房埡口,向下延伸至山谷末端的西坡崗房止,全長約8公里。道路多以人工開鑿鋪築而成,一般寬2米左右,由於山勢陡峻,多數路段在山崖間曲折蜿蜒而行,留下了多處險要路段,被認為是古道上最能考驗人們意志和耐力的代表性路段。據史載,古道最早開闢於漢晉時期,唐宋時擴修鋪築為石板路,長期成為南詔大理國統治者經略騰沖及以西地區官營驛道主線路。

與南齋公房相對的北齋公房坐落於高黎貢山北麓山腰。北齋公房又稱「騰雲寺」,始建於唐代南詔國王皮羅閣「南開尋傳」之際,為古代茶馬古道上最早的古寺和馬站。相傳,北齋公房曾於明代隆慶年間進行重建,之後一度成為肖道成、徐宏泰、胡旋、李鎮雄等反清復明的基地之一。雖然如今已斑駁殘破,甚至看不出原貌,只有幾塊刻碑還能證明北齋公房的存在,但北齋公房寺址依舊清晰可辨,足以映射出其歷史底蘊與承載的故事。它就像一位滄桑的老者,坐在山麓看雲卷雲舒,笑對行者訴說歷史故事。

高黎貢山也是我國西南的邊防戰略屏障。幽幽古道邊還保存有斷碣殘碑、明碉暗堡,以及烽火台和戰坑戰壕等各種古今戰爭遺蹟。特別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時期,高黎貢山曾經是滇西抗戰的主戰場。1942年5月,隨着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失利,侵華日軍侵佔騰沖等地,進而佔據高黎貢山進犯保山、瀘水等地。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轉入大反攻,從怒江西岸強渡怒江,向日軍高黎貢山陣地發起衝擊,在南北齋公房地區展開激戰。北齋公房地區的戰鬥尤為慘烈,中國遠征軍第54軍主力第198師向北齋公房日軍據點發起猛攻,日寇第56師2個營據險死守。雙方都加強增援,反覆對峙爭奪。遠征軍苦戰近月才終於攻克北齋公房,並乘勝向騰沖日軍攻擊,北齋公房和附近古寺都在激戰中被摧毀。

現在南齋公房埡口一帶,還有當年中國遠征軍抗日的戰場遺址。現存的戰場遺址,分布在埡口兩側的山樑上。可見遺蹟主要有當年日軍修建的地堡、戰壕、射擊掩體及遠征軍反攻時的大量彈坑等,分布範圍約1,200平方米,多數遺蹟保存完好。南齋公房埡口西側雪沖窪頭,尚有目前古道上保存完整的當年遠征軍的一座碉堡。碉堡用鋼筋混凝土澆鑄成六邊形,高2.13米,最大直徑3.1米,壁厚35厘米。碉堡所在地海拔3,149米,依地勢坐東朝西,居高臨下,對山下的古道形成俯控之勢。1943年初日軍進攻高黎貢山,在這裏遭到遠征軍守軍頑強阻擊。歷經60多年的風雨,碉堡和周邊戰壕整體保存完好,現已被高黎貢山保護區開闢為古道旅遊線上重要的觀光憑弔景點。高黎貢山抗日戰場留下的碉堡和戰壕,有不少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留下的海拔最高的戰爭遺蹟,因此當年這裏發生的戰爭被後人稱為「雲端上的戰爭」。

南齋公房和北齋公房,以及高黎貢山上一些古道建築,雖然已只有「斷壁殘垣」的遺址,但它們見證了中國遠征軍英勇不屈的精神。它們蘊含着豐富的文化歷史,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不僅為高黎貢山留下了一道道厚重的風景線,同時也昭示了古南方絲綢之路的興盛繁榮,更承載了高黎貢山無聲的歷史與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

高黎貢山區留存的公元前四世紀就有的人馬古道,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貿易通道。這條比北方絲綢之路還要早200多年的南方絲綢之路,猶如一部無言的史書記錄了這裏往日的繁華喧囂。跋涉在古老驛道的遺址上,踏着爬滿翠綠苔蘚的石板,摩挲腳板的是不知飄零了幾千年的落葉,苔蘚與落葉掩蓋了古道昔日的傳說,往日繁華喧囂的古道成了一部無言的史書。所幸偶爾還能看到石板上嵌入的半圓形馬蹄印,間或還能拾到銹跡斑斑的馬掌,似乎觸摸到了厚重歷史的一頁,引發出思古的幽情。遙想當年,一隊隊馬幫在馬鍋頭和馬幫漢子的吆喝下,走過險象環生的古驛道,清脆的銅鈴和馬蹄錯落有致的聲音,一直響徹了幾個世紀,把文明和希望一站站地傳向遠方,叩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

相關鏈接:【良心茶遊記】高黎貢山古驛道(下) - 副刊 - 香港文匯網 (wenweipo.com) 

香港文匯​報 | 良心:高黎貢山古驛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