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 | 良心:徐霞客邊關望月

良 心

在高黎貢山百花嶺和南北齋公房周圍的古道行走,沿線都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道路遺蹟、古渡橋樑、郵驛站點、關隘哨卡、戰場遺址、宗教廟堂和相關的碑刻題記等歷史遺蹟。因為歷史上這一地區是南方絲綢之路永昌道的重要路線和出境的險要關隘。

                          ◆潞江壩亞洲第一大榕樹。 作者供圖

蜀身毒道從四川出發後分為多條線路向南,其中西線的靈關道和中線的五尺道到雲南大理會合後被稱為永昌道。古永昌就是現今的保山(更具體說是現保山市隆陽區),永昌道即是今保山境內的路段,也是蜀身毒道國內段的最後一段。商旅馬幫在永昌道上行走,不僅要穿越毒瘴遍地的怒江大峽谷,還要翻越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高黎貢山,因此永昌道也是蜀身毒道全線最艱險的路段。而從當年永昌攀越高黎貢山到中緬邊境騰沖的永騰驛道又是永昌道上最後、也是最艱險的一段。據記載,永騰驛道最早開闢於漢晉時期。永騰驛道從古永昌下到怒江大峽谷,渡過怒江,再往上翻越高黎貢山到達西邊的騰沖。由於地形複雜,氣候無常,路線多變多條,不同時期的主線不同,根據有關歷史記載和專家研究,永騰古道路線走向主要分三條。

第一條古道就是經過北齋公房的一條,被稱為「北齋公房古道」。這是翻越高黎貢山最早的古道,形成的時間應該在西漢以前。北齋公房古道為翻越高黎貢山古道的北線,要經過海拔3,150米的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埡口,是早期蜀身毒道從永昌前往騰沖的主要通道。漢晉時期改設為官營驛道。唐代中期,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南通驃國」時,曾組織軍民對這條道路進行過大規模擴修鋪築,作為大軍西出騰沖及緬北地區的行軍通道之一,並在沿途海拔最高的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埡口,建騰雲寺救助行人。宋元後,雖然官道的交通重心逐漸南移,但隨着大理雲龍鹽井的開發,古道又相繼成為官商馬幫從雲龍經永昌北部和怒江南部,向騰沖及德宏各地運輸食鹽的主要通道,民間俗稱「挑鹽路」。

今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的勐古村,歷史上是永騰驛道北線(北齋公房古道)的重要渡口。勐古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自漢晉以來,一直是連接保山與騰沖等地的重要通道。勐古渡所在的勐古村東西臨怒江流水,北與今怒江州瀘水交界。這裏地勢險要,位置獨特,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飛地勐古」之稱。勐古渡不僅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還是怒江東岸的中國遠征軍一處重要防禦陣地。在滇西抗戰的濺血歲月裏,紛飛的戰火也曾瀰漫勐古。中國遠征軍在勐古渡構築碉堡群防禦體系,狙擊重創試圖從高黎貢山大塘子沿江掃蕩的日軍。勐古村至今還有一個堅固結實的碉堡,據說是當年國民黨軍隊的指揮部。

勐古渡所在的芒寬不僅有秀麗的風光,而且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有個叫「霞客望月」的地方,流傳的是旅行家徐霞客的故事。明朝時期,兵部尚書王驥率領朝廷大軍進入永昌府之上江(今芒寬)一帶,追擊叛軍至高黎貢山半山腰時,不見叛軍蹤影,但見一座高大石壁,彷彿一座雄偉壯觀的城池,於是稱之為「鬼城」或「石城」。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時年已52歲的徐霞客從保山遊歷到芒寬境內,曾在中台寺滄海老和尚帶領下,遊覽了「不可不謂險之極也」的「鬼城」。當晚徐霞客趁着酒興到村外散步。腳下芳草萋萋,耳旁蟋蟀高歌,後有山崗樹木,前有怒江流水,但見一輪明月從對面東山峰谷之間升起,皎潔明亮,清輝朗朗。想到一月後就是中秋佳節團圓之日,徐霞客不禁思浮聯翩,心旌搖蕩,在此久久望月,不忍離去。後人為追尋徐霞客足跡,思慕徐霞客蹤影,經常在此小憩,並將此處美其名曰「霞客望月」。

第二條古道是從潞江壩上去的一條古道。這是翻越高黎貢山古道的南線,位居高黎貢山南部。潞江壩位於怒江大峽谷末端,橫斷山脈滇西縱谷兩端,由怒江河谷的一組沖積扇和高黎貢山、碧羅雪山山麓低海拔台地構成,總面積2,014平方公里。波濤洶湧的怒江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劈開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怒山山脈)之間的夾縫,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東方大峽谷」。當江水沖出怒江州的地域後,兩側的山峰似乎懼怕了這種自然的力量,不經意間往後移動了幾公里,天地驟然變得寬闊起來,江水也變得溫柔起來。大面積的田園從江邊一直延伸到山坡上,層層疊疊,草木青葱,花果飄香。生活在這裏的傣族人民覺得「怒」不是他們的性格,就把這段怒江的「怒」改成了「潞」。潞江兩岸寬闊的土地按照傣族習慣的叫法被稱為「潞江壩」。由於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像牆壁一般擋住了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氣流,使潞江壩成為一個天然的溫室,光照充足,終年無霜,是全中國少有的幾個典型的亞熱帶乾熱河谷之一。

潞江壩是著名的大榕樹之鄉。在潞江壩最受人尊重的植物是榕樹。傳說潞江壩過去有條惡龍,不斷地噴火,把壩子變得乾熱無比。為了拯救百姓,兩個傣族青年刀龍和刀罕不惜犧牲生命,殺死了惡龍。後來,在他們死的地方,長出了榕樹,流出了清泉。為了紀念他們,當地百姓就廣種榕樹,形成了潞江壩奇特的一道景觀。

冥冥之中「潞」卻決定了潞江壩幾千年來的歷史:水——怒江,滋養了兩岸的芸芸眾生;路——南方絲綢古道,貫穿東西,成就了南方絲綢之路的輝煌。古道從潞江壩攀上高黎貢山南部的山頂,山頂上曾設分水嶺關,也築門洞城堡,城門洞海拔約2,561米。因為古道經過的城門洞和大風口兩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為古道最高控制點,故此道被稱為「城門洞古道」或「大風口古道」。城門洞古道自東向西,東起永昌古城,向西南分南北兩路過怒江。

這條古道的形成有史籍記載,最早應形成於漢晉時期,為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的主要行軍線路。當時因戰略需要,官方曾於海拔最高的高黎貢山分水嶺埡口建諸葛城,作為西出騰沖、南控龍陵的主要通行關隘。之後,因古道途經的潞江壩氣候炎熱,瘴癘肆虐,較少有人從此路通行。元初朝廷征緬定邊,考慮到該線路沿途地勢較北、中兩線平緩且里程較短,乃將其作為大軍西征的主要通道,並在之後將其列為雲南通緬驛道的主要線路進行擴修,沿途設置蒲縹、橄欖寨等幾大驛站予以管控。

明初平滇,官方仍以此路為永昌、騰沖間的官營驛道予以經營,除原有的蒲縹、橄欖寨等幾大驛站外,又沿途增設蒿子鋪、蒲蠻哨、城門洞分水關和騰越廳前鋪等路政軍事設施,並在橄欖寨前架設龍川江鐵索橋以利通行。明初,由於保護永曆帝西逃騰越的南明將領李定國在該路南線的高黎貢山磨盤石與吳三桂大軍激戰,雙方死傷上萬人,致使古道沿線屍骨塞路,疾病蔓延,被行人馬幫視為畏途,不得不改路前往騰沖。明朝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徐霞客神遊滇西騰越,曾兩次往返翻越高黎貢山古道。《徐霞客遊記》之《越高黎貢山日記》記載翔實,380多年後,沿路仍可找到《徐霞客遊記》中提到的那些地名。

至清道光年間,由永昌府責成騰越商會捐款修築的惠人鐵索橋建成後,又將驛道改從道街往西北至惠人橋過江。抗戰期間,日軍佔領騰沖後曾沿古道在高黎貢山東坡設陣地控制潞江壩,並與惠人橋東岸中國守軍形成隔江對峙之勢。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時,先後有第6軍新39師等部從惠人橋等地過江攻擊日軍。先後在高黎貢山東坡的橄欖寨等地將日軍擊潰,並迅速南下截斷敵退路,為大軍順利圍殲騰沖城守敵打下了基礎。1952年保騰公路建成通車,永騰古道南線才最終被廢棄,這條古道前後沿用時間達1,700多年。

相關鏈接:【良心茶遊記】徐霞客邊關望月 - 副刊 - 香港文匯網 (wenweipo.com) 

香港文匯​報 | 良心:徐霞客邊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