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會務資訊
香港文匯​報 | 良心:潞江壩上雙虹橋(上)

良 心

永騰驛道第三條古道是從永昌(今保山)過怒江雙虹橋,攀上高黎貢山百花嶺,再上到南齋公房,然後下山經江苴壩去騰沖。這是翻越高黎貢山古道的中線,也叫南齋公房古道,以海拔3,170米的高黎貢山南齋公房為最高控制點而得名。據說這條古道最早開闢於漢晉時期,是永昌郡向西經略今天騰沖、德宏之地的重要驛道之一。驛道經過多個歷史時期的擴建和改造,尤其是在唐代中期南詔王閣羅鳳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修鋪設。橫亘在怒江河谷上的雙虹橋,為「南齋公房古道」跨越怒江的主要通道,也是保山境內古道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橋樑。雙虹橋是怒江天塹的一把鎖鑰,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渡過怒江的主要通道之一。在雙虹橋沒有修通之前,人們一般是走「北線」,即從怒江勐古渡口過江,翻越高黎貢山,經北齋公房埡口進入界頭到達騰沖。

◆潞江壩地處怒江大峽谷核心地帶。 作者供圖

雙虹橋所在的潞江壩,顧名思義就是潞江邊上的壩子,潞江就是怒江,是怒江的別稱。這裏地處怒江大峽谷核心地帶,東接蒲縹可通保山、大理,西靠高黎貢山可通騰沖、緬甸,南與臘勐、鎮安接壤可通龍陵、芒市,北與芒寬相連可通怒江、西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雲南西部通往東南亞、南亞的咽喉要地。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就有古蜀國(四川)商人通過潞江壩一帶,把四川所產的蜀布(絲綢)、邛竹杖等商品運往緬甸、印度等地銷售。隨着南方絲綢之路蜀身獨道的開通和東漢永昌郡的建立,潞江壩更成為中原王朝經略西南邊地的交通咽喉。

唐宋時期,潞江壩屬南詔國永昌節度和大理國永昌府轄區。南詔王皮羅閣為了開疆拓土,溝通與緬甸、印度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潞江壩設立燙習「潞江渡」(今雙虹橋),並在怒江西岸高黎貢山上的大塘子(今大漁塘)、南齋公房等地開設驛站,作為大軍「西開尋傳、南通驃國」的主要通道。元代初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建雲南行省。鑒於潞江壩在滇邊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在這裏設置柔遠路,長期駐軍予以控制,由此開啟了歷朝歷代在潞江壩設治管理的歷史。

明初平滇,潞江壩被納入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管轄。鑒於這一帶素以傣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居住,為方便管轄,乃設置潞江長官司,封當地傣族首領曩璧法為長官,在其原住地圍牆田設署統轄。後又將長官司升格為安撫司,賜原曩姓土司為「線」姓,實施世襲統治。潞江土司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長官司開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廢除土司制度止,共世襲統治21代,計567年。

傣語稱潞江壩為「勐赫」,意為「太陽與大地擁吻的地方」。潞江壩西靠高黎貢山,東為怒江水流環繞,域內地勢平緩開闊,氣候環境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具有早期人類生存的有利條件。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迄今三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後期,這裏就是滇西地區古人類生存繁衍的重要區域之一。元明以後,中原朝廷在此設潞江土司,潞江壩逐漸發展形成一個以傣族為主體,兼有漢、傈僳、彝、德昂、回、白等多民族的聚居之地,同時也成為元代征緬、明初三征麓川、明末征緬平叛、清乾隆征緬和中國遠征軍抗戰的前進通道和物資供應基地。

但是,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生態,潞江壩不僅異常乾熱,而且瘴毒遍布。據記載,古時說到潞江壩瘴氣,都是談虎色變,因為中瘴死的人太多了。當地有民謠說:「如想住在潞江壩,就把棺材先買下」,「要下潞江壩,先把老婆嫁」。古時保山境內的瘴氣分布甚廣,尤以潞江壩為最。潞江西岸的高黎貢山一帶,寒暖不均,氣候極為惡劣,瘴氣危害極其厲害。每年陰曆六至九月間,每當大雨初晴,低濕之地時常出現離地而起的濃煙,且有黑白二色。黑煙比白煙毒性較大,人嗅此煙即中毒,數日後牙齒、指甲俱黑。輕者昏迷,加之目眩腹痛;重者手腳麻木,發高燒而致昏迷,死亡率較高。

瘴氣主要是那些堆積物、殘渣、廢物在塘塘壩壩中產生的。太陽一照,爛壩塘裏的瘴氣就散發出來。這裏的水塘也都有毒,沾了就會中瘴。傳播瘴氣毒最厲害的就是蚊子。瘴氣是有毒的氣體,吸入後就成啞瘴。啞瘴就是惡性瘧疾。過去在潞江壩歇一至三夜就會發啞瘴。發啞擺的時候頭上發(冒)煙,淌汗。那種冒煙的啞瘴要是冒通了就好了,如果冒不通,煙出不來就死了。得了啞瘴,就不會說話,頭上冒煙,燒得紅頭脹臉的。有的人個把小時就死了,死後頭髮裏還有綠色的水。還有一種瘴叫筲箕瘴,筲箕瘴就是瘧疾引起的肝脾腫大,得病後肚子發脹。有瘴毒的地方,蛤蟆也是有毒的,毒得相當厲害,這種蛤蟆主要生活在爛壩塘中。螞蝗也有毒,螞蝗有好幾種,有一種是在水裏的小螞蝗,牛喝水的時候就進入體內,在牛的鼻孔裏繁殖長大,喝牛血,也能到人的鼻孔裏去繁殖,可以長到手指這麼大,長大以後人和牛都常常會淌鼻血。

1942年日軍佔領滇西時,中國遠征軍受命在潞江沿岸駐守江防,常遭遇瘴氣襲擊,「受瘴毒病者」時有發生。為了迴避瘴氣的侵擾,漢族人大多採取「山壩兩地分居」的辦法,在山上建有常年居住的家,平時住在山上,農忙時下壩耕種。早上起來下壩,下午5點前必須上山。據說只要住下來喝頓酒,第二天家人就要用棺材來收屍了。由於瘴毒厲害,舊時潞江壩的小娃娃成活的少,一般小孩子要到7歲才能算人,7歲以前因為中瘴氣死亡率很高,所以潞江壩子裏的人口一直就是在幾千人這個數字裏波動,增長不大。

因此,在馬幫年代,馬幫過潞江壩,馬鍋頭為了避免瘴毒之害,必須精準計算通過路線和時間。一般情況是,馬幫從永昌城出發,出仁壽門經磨坊溝上石馬山,過青崗壩到烏頭塘,然後從大海壩水庫下到楊柳。到達楊柳的馬幫並不急於前行,會夜宿海拔1,300米左右的楊柳河灣馬站,於第二天一早才上路,在山崖的魯村吃過早飯,等露水散去後才往西下山渡江。因為馬幫到達海拔700米左右的江邊是正午前後,這時是瘧蚊活動能力最弱的時段。以最快速度渡江後,馬幫就迅速離開江岸,趕往海拔1,350米左右的大塘子驛站。精心安排的行程背後,是趕馬人用生命獲得的經驗。

怒江江面寬闊,水流洶湧,因古代修橋技術條件限制,清代以前古道人馬往來都是靠渡口擺渡,翻船事故時有發生。清代中期,隨着建橋技術的日漸成熟,先是永昌知府陳孝升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永騰古道中線的燙習潞江渡建起雙孔鐵索吊橋——雙虹橋,解除了中線過江的難題。之後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隨着騰沖商旅馬幫的日漸興起,又由永昌府責成騰越商會集資,於道街西北的惠人渡興建起比雙虹橋規模更大的雙孔鐵索吊橋——惠人橋,有效解決了永騰驛道南線過怒江的難題。1935年,又由龍陵縣縣長楊醒蒼約請蒲縹旅緬華僑梁金山捐資,在龍陵臘勐鄉「將軍渡」建成現代鋼索吊橋,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惠通橋。

相關鏈接:【良心茶遊記】潞江壩上雙虹橋(上) - 副刊 - 香港文匯網 (wenweipo.com) 

香港文匯​報 | 良心:潞江壩上雙虹橋(上)